风华独领《风流去》(七)

  
2025-05-09 10:39:38
     

编者按

本刊今日继续推出《风流去》一书的长篇读后感,由野山先生撰文,臧否千古风流人物,鉴往知来,敬请关注——


□ 野山

张良

鲍先生给张良的标题是“绵软的剃刀”,这很让人费解——剃刀绵软,用来干什么?以张良的所作所为,我以为当是“藏锋的剃刀”!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张良,这是源于那时听父亲给我们讲古,他老人家常说的一句话——“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大汉四百年国祚不断,张良为之奠基,了不得。

鲍先生对张良通篇赞颂之辞,是以复仇为主线的,协助刘邦诛灭暴秦,剪灭“亡秦之续”的项羽后,复仇者的使命完成了,他“学辟谷,学道引,欲轻举”“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飘然而退了。不愧为智者。

细品张良的事迹,启示颇多。作为韩国贵族,仇秦恨秦是当然的。但张良却是实打实的行动派,“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这“绵软的剃刀”也曾寒光一闪啊!

“孤注一掷”后,亡命的日子也精彩。中学课本里张良遇黄石公,取履,赠书的情节你一定记得的。读书可以怡情冶性,可以改变人生。黄石之后的张良,人,复仇之心不泯,血性依然,却是精光内敛;剃刀,依旧锋利如昔,斸玉如泥,却是华光不现。与项羽同为复仇者,同是血性喷薄,孤勇无前的张良此时已是“宁斗智,不斗力”的“白衣秀士”,是一把“藏锋的剃刀”了。

“一个人,二十岁左右若无血性,将注定没有出息。而到了三十多岁以后仍只有血性而无深思熟虑审时度势的头脑,同样会没有出息。”这段话,张良也会同意。

得天下的刘邦春风得意,对汉初三杰大加褒扬,实际上是在夸耀自己:“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但我们在这里发现,三杰中排名第一的不是三军统帅,也不是后勤司令,而是中军高参——冲锋陷阵舞刀弄枪的,后勤保障全力支前的,不如摇羽毛扇出谋划策的,这就是智谋的力量。

汉初三杰,韩信喋血长乐宫,死前方悟得“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萧何那么忠心耿耿谨小慎微的人,也要拒封破财、自毁名誉才能避祸自保。伴君如伴虎,而张良独能超然物外,功成身退,刘邦、吕后有事则是恭恭敬敬地请教。这是何等的难得?

刘邦逝后,吕后专权,残害功臣,年轻时读这段历史十分气愤,曾写诗责怪张良等没有血性,记得有“胸中空有黄石智,腰间枉悬龙泉剑。但使生得风云际,烽火狼烟报婵娟”的句子。现在才发觉,吕氏专权篡政的始作俑者竟是张良。正是他为吕后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阻断了刘邦废长立幼的念头,使得柔弱的刘盈当上傀儡皇帝,助长了吕后的野心。旺汉四百年的张良差点间接地倾覆了大汉江山,却身前身后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力量?应该算作中华最后一个“帝者师”无以伦比的力量!

最终我们如何评价张良呢?“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此言得之,苏轼的《留侯论》可以为张良盖棺定论了。

李斯

鲍先生给李斯的标题是“斯人斯鼠”,再恰当不过了。

司马迁写《李斯列传》,开篇就是:“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史笔如铁,寥寥数语,李斯入另册,并鼠类,“在历史的长廊中,画定了他贼眉鼠眼的形象”。

我对李斯是痛恨有加的。他的一生追求就是两个字——权势,为此无所不用其极。

恨其一,戕害同学。由“厕鼠”变为“仓鼠”,护食的本性不改。声情并茂的《谏逐客令》,不过是仓中鼠不舍口边粮的哀鸣罢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也是他的本性。及韩非入秦,秦王爱重,护食本性激起的嫉妒心,使得他不顾同门之谊,向对他信任有加且毫无戒备的韩非痛下杀手。使无罪之人冤死刑场,是我最不能容忍的。一代宗师死于非命。悲夫恨也!

恨其二,倾覆大秦。“李斯亡秦,兆端厕鼠”。秦王暴死沙丘,李斯为保住权势,竟与阉竖赵高同流合污,篡改遗诏,逼死扶苏,致“人头畜鸣”的胡亥登基坐殿,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历史不容假设。但以扶苏之能,极可能“临国教化”,引导大秦继续强盛下去的。陈胜吴广起事,能冒用扶苏之名,可见其人望。可怜大秦,二世而亡,呜呼哀哉!

大德有亏,晚节不保的李斯,焉能不恨?但李斯也并非一无是处。辅佐秦始皇,智计叠出,一统天下有其功。其后,助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是功不可没。尤其是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读《史记》可知,那可是一人对众臣的“舌战群儒”啊!最后始皇一锤定音,秦立郡县,一举消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挑战的危险。“自此以后,于秦,则是‘有叛人而无叛吏’;于汉,则是‘有叛国而无叛郡’;于唐,则是‘有叛将而无叛州’。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地方利益集团威胁中央的问题,李斯之功大哉,李斯之见远哉!”

纵观李斯所作所为,我赞成鲍先生的观点——“李斯做出了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大事,但他自己却一直没能大起来。”“他既不及商鞅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更不及后来王安石的坦荡磊落忘怀得失。”

由是观之,“生前不得善终,死后毁誉参半”是他的真实写照。

个人的评价是:李斯死前,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其实他就是一条鼠性极强的猎犬,需要虎狼一样的主人驱使,狗仗人势。一旦离开虎狼主人的控制,他就变回狗性十足的鼠,鼠假狗威,下场不会好。

最后,被“具五刑”“夷三族”,也是报应。李斯究竟是何种形象呢?电视剧《大秦赋》你看过没有?其中李乃文饰演的李斯就是我意象中的形象——豺声鼠目,总是皱着眉头,心事重重的样子,直把李斯演活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