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法院发布2024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年度成果

  
2025-04-25 18:42:51
     

刘东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冰玉

4月25日,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气会,集中发布《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服务保障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2024年成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及《2024年成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系统呈现了成都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展现了司法护航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


专项工作意见护航数字文创

14条举措破解产业发展痛点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大力支持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要求,推动成都市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在成都两级法院落地见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了课题组深度调研成都市数字文创产业法治保障状况并形成调研报告,同时针对数字文创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痛点、难点问题制定了《工作意见》精准施策。

该意见共14个条文,包括提高保护水平、完善保护大格局、提升保护能力三个部分,总体遵循“一个目标、两条路径”的思路。“一个目标”是切实解决数字文创产业市场主体反映的知识产权保护突出问题,“两条路径”是对外通过沟通协作借力聚力、对内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潜力动能。

《工作意见》立足破解数字文创企业面临的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滥诉扰等现实问题,从专业化审判能力建设、证据规则优化、诉讼效率提升、赔偿标准完善、非正常批量诉讼治理等维度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通过强化举证指引、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依法支持证据保全等破解“举证难”;通过探索运用“先行判决+行为保全”裁判方式缓解“周期长”;通过坚决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破题“赔偿低”;通过正确界定权利边界、加大知识产权非正常批量诉讼治理力度解决“滥诉扰”。

《工作意见》同步构建多维度协同保护体系,推动形成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深化“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强化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协作,重点打击“私服”“外挂”“盗链”等新类型知识产权犯罪;加强与行政机关的跨部门协作,推进“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提升治理效能;推动知识产权纠纷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与不同社会主体协调配合,因地制宜创新知识产权解纷方式;持续深化成渝、成德眉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同城化建设,委托WIPO四川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化解涉外纠纷。

《工作意见》还聚焦知识产权审判体制机制革新等创新举措。通过升级“蓉易诉”“蓉知·蓉智”等智慧平台优化类案快审、在线诉讼服务;提档升级技术事实查明中心,建立“技术调查官专家库”跨库合作机制;在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等数字文创产业富集区域支持设立数字版权服务工作站;配套实施“蓉法精品工程”全面提升审判质效;持续扩大“蓉知”品牌效应,全方位宣传展示成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在社会公众间营造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审判质效持续向好

司法保护能级不断跃升

白皮书立体式展现了成都法院过去一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成都法院通过强化审判能力建设支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知识产权保护,聚焦审判质效提升、严格保护落地、专项治理突破等多个维度,全市两级法院全年受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15,138件,结案13,670件,结案率达90.30%。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全年受理案件3,006件,其中跨区域管辖全省技术类案件1,141件,占比达37.96%,案件标的总额突破16.095亿元,较2023年增长6.68%,凸显成都作为全国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的优势。

从案件类型来看,成都作为快速发展的超大城市与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区域内知识产权案件兼具多面特点。涉境内外数据流动、网络技术措施设置、人工智能语音指令等新领域、新类型案件持续涌现,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天府粮仓农业特色、地区著名地理标志产品等与地方特色相关案件也持续出现。

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

审判专业化改革纵深推进

“庭-院-点”立体式管辖格局进一步完善。新设淮州新城巡回审判点服务低空经济、氢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以辖区内通用航空、智能装备、节能环保产业为抓手,与行政机关、企业代表共同研讨,为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供有力司法支撑。

“蓉知·蓉智”要素化审判系统赋能繁简分流。“蓉知·蓉智”要素化审判系统在全市铺开,针对放映权纠纷等类案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协同化知识产权审判辅助平台,全年辅助受理案件929件。其中锦江法院借力智审系统审结504件涉KTV案件,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60%,纠纷化解效果良好。

“技术事实查明中心”创新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为全面解决知识产权繁案举证难、审理难、认定难的审判壁垒,成都中院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创新提出全国首创、惠及四川的“技术事实查明中心”,并以“技术调查官流动站”“实物证据3D存证”“全域可视化”平台为子项目多头并进。2024年,“技术调查官流动站”已经受理技术调查案件申请92件,调派技术调查官65人次,保障庭审38次,出具报告34份,并在成都中院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基层法院之间,形成内部联动、上下联通的运行轨道。2024年,该项目获得“四川法院改革创新奖”“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十佳案例”“天府中央法务区首届改革实践案例”“成都法院改革创新十佳案例”。此外,“实物证据3D存证”子项目实现实物证据的3D建模线上转化与存储,已实现1,509件实物证据转化。作为智慧管理库的“全域可视化”平台目前也已成功上线试运行,搭载图片、文字著作权比对及软件源代码比对等线上功能,辅助案件审判更快更好完成。

典型案例树立裁判标杆

司法规则引领创新发展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数字文创、品牌保护、商业秘密等刑事、民事、行政领域,充分体现成都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决心,为全国司法实践提供“成都方案”。

其中包括全国首例以“爆料皮肤”侵犯腾讯公司《王者荣耀》著作权刑事案件,为成都地区审结的首例知产刑附民案件,在刑事追责的同时以民事调解的方式高效一体解决民事赔偿问题,有效引导新兴行业健康发展;在“红底高跟鞋”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案中,适用《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简化涉外证据认证程序,并适用惩罚性赔偿全额支持权利人的赔偿请求,体现了平等保护国际市场主体、严惩恶意商业仿冒的司法态度;在“定向耦合器”技术秘密行政处罚案中依法提级管辖,对当事人所争议的技术信息非公知性等技术事实予以充分查明,确认本案行政处罚决定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既维护了行政处罚权威性,也保护了权利人正当权利,有效震慑和防范侵权行为;网络水军刷流量技术服务合同无效案中,明确以虚构流量、操纵算法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服务合同因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自始无效,通过司法裁判将“清朗行动”的政策要求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司法态度,倒逼直播行业构建“真实数据—优质内容—诚信互动”的良性生态。

成都法院持续推进案例精品工程,涌现出大批优秀案例。“杨氏金红1号”猕猴桃植物新品种侵权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五周年100件典型案例”,从司法高度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提供VPN供境外用户访问“优酷”视频构成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对利用加速器软件向境外用户提供流媒体平台加速服务行为进行规制,保障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数据安全与用户权益,入选第七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另有多篇案例入选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充分彰显成都知产保障创新、护航发展的决心与能力。

专业队伍锻造司法品牌

护航创新步履坚定

成都法院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2024年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成都知识产权法庭获评“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并与成都高新区法院知产庭、武侯区法院知产庭共同获评“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突出集体”,多篇调研论文、司法案例获得省级以上荣誉。

持续拓宽队伍交流发展路径,天府新区法院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向辖区企业发放《企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调查问卷》《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指南》,全方位、跨区域提供知识产权司法服务;成都高新区法院联合区政法委、交子金融商务局两次举办建圈强链重点企业座谈交流会,共计服务100余家企业;锦江区法院走进成都市文化馆等单位开展“送法进馆”活动,就知识产权文化保护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武侯区法院与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署《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线索移交、办案互助、信息互通等共享机制;郫都区法院联合辖区内行政司法机关开展巡回审判、集中调解、上门走访调研等活动11次,向行政机关移送侵权线索87条。

成都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龚成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成都知识产权法庭将不断延伸产业护航、开放服务的战略触角,持续推进审判现代化改革,织密“庭-院-点”全域司法服务网,以“蓉知·蓉智”数智赋能完善裁判标尺,以技术事实查明中心淬炼权利保护“金刚钻”,着力打造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让“成都标准”成为创新保护的重要参照。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