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法治星光遇见索玛花海——成铁一院、普格法院开展“法润书香 守护成长”主题活动纪实

  
2025-04-21 16:27:33
     

宋佳丽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文/图

4月17日清晨,海拔2000米的普格县花山镇大河坝小学内,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孩子们红扑扑的脸颊上。彝族小女孩纳吉莫欧芳从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党组成员、党总支书记杨军手中接过一本崭新的《漫画民法典》。她翻开彩色的扉页,指着“法律保护每一个小朋友”的标语,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法官叔叔,这本书能保护我和阿玛吗?”


这个动人的瞬间,发生在世界读书日前夕,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普格县人民法院开展的“法润书香 守护成长”主题活动现场。由成铁一院青年干警组成的“成小互法治宣讲团”,带着200余册普法读物和精心设计的互动课程,为这所高原小学的40余名彝族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读书会,为这里的彝族孩子开启一场法治与文化的对话。

当《漫画民法典》遇见彝族小学校

“法官叔叔,这个‘合同’是什么呀?”纳吉莫欧芳问道。

这本以生动案例图解法律条文的漫画书,成为撬动孩子们好奇心的支点。四十个孩子围坐在教室里,青年干警们拿出一本本普法漫画书,一位彝族少年突然指着漫画里的场景说道:“这个放羊的纠纷,上周才在隔壁叔叔家发生过!”



法治课就在这时活了过来。孩子们笑着推举纳吉莫欧芳扮演隔壁牧场的小主人,操场瞬间变成山坡。当“羊群”啃食“青稞田”时,干警翻开《漫画民法典》:“民法典二百八十八条就像德古调解,教我们相邻权利人要……”

“互相忍让!”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答道。

当哪吒“走进”普法课堂

“如果东海龙王未经允许拿走陈塘关百姓财物,该承担什么责任?”在法治故事会环节,法警高晶与综合审判二庭法官助理章梅通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情节演绎,将神话叙事与现代法治理念巧妙结合,呈现了一堂富有感染力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课。随着问题抛出,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要赔偿!”“要坐牢!”稚嫩的童声此起彼伏。


这种“传统故事+现代法治”的互动模式,让课堂笑声不断。一位彝族女孩兴奋地说:“法律像大山一样保护我们。”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咚”的一声响,10岁的彝族男孩阿尔三贵挺直腰板,拉了拉身上略显宽大的黑色法袍。他今天扮演的,是“模拟法庭”的小法官。

“原告指控被告在游戏中恶意辱骂,造成心理伤害。”扮演“书记员”的成铁一院审管办法官助理张博宣读案情。

坐在“审判席”上的阿尔三贵皱起眉头,认真翻看面前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漫画手册。台下,彝族学生屏息凝神,他们中有人扮演“网暴受害者”,有人扮演“游戏主播”,有人扮演“律师”。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成都互联网法庭法官助理丁红娟轻声提示,“就像你们上山放羊要守规矩,上网也要遵守规则。”

阿尔三贵在笔记本上歪歪扭扭记下:“原来网络世界里也有红绿灯。”

从图书角到防身术的多维法治教育

在花山镇大河坝小学的读书角,200余本普法读物填补了学校法律类书籍的空白。课间铃一响,孩子们就冲向这个新晋“网红打卡点”,争相翻阅《儿童自我保护手册》《漫画民法典》等书籍。书架上,一排手工制作的“法治书签”随风轻摆,上面用稚嫩的彝汉双语写着“法律守护我长大”。

这个由成铁一院捐赠的法治图书角,如今成了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纳吉莫欧芳正和同学分享《漫画民法典》里的故事:“你看这个小姑娘,她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书本上生动的插画,把“防性侵”“反欺凌”等抽象概念变成了孩子们能理解的生活场景。


“这些案例解析特别实用。”阿什老师翻开《儿童自我保护手册》说,“山区孩子父母大多外出务工,他们需要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书中“小背心小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能让人碰”“遇到欺凌要告诉老师”等提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深深印在孩子们心里。

与此同时,防身术教学也如火如荼。“遇到坏人从后面抱住你,记住这三个动作——踩脚、肘击、逃跑!”法警大队队长李季的防身术教学引发阵阵欢呼,20多名彝族小学生有模有样地跟着比划。



“我们教的不仅是动作,更是安全意识。”李季告诉记者,这些课程是专门针对山区留守儿童设计的。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自我保护能力尤为重要。训练中,孩子们两两一组练习,法警们手把手纠正动作,操场上的笑声和“嘿哈”声此起彼伏。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背上书包,却不约而同地对着空气练习起白天学的招式。法警们带来的不仅是几招防身术,更是一份行走在崎岖山路上的安全感。

据悉,成铁一院、普格法院已与该校建立长期共建机制。未来将定期开展“安全小课堂”,内容涵盖普法宣传、应急演练、心理辅导等。“我们不仅要送法进校园,更要让安全成为孩子们的本能。”杨军说道。

从“云端”到山间的法治接力

17日傍晚,花山镇建设村的驻村工作队驻地传来阵阵笑声。晒得黝黑的法院干警李硕正拿着自制的工作手册,向到访的法官同事们展示自己编制的防诈彝汉双语顺口溜,老乡们可爱念叨了。

这本被翻得卷边的工作手册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李硕和同事们的驻村心得。除了常见的法律条文,更多的是“彩礼纠纷调解五步法”“防诈骗”等实用内容。最特别的要数那些用红笔标注的彝汉双语顺口溜,把晦涩的法律术语变成了老乡们听得懂的“土话”。“刚开始入户普法,老乡们直打瞌睡。”李硕笑着回忆,“后来我们学会用彝语讲案例,编顺口溜,现在连村里放羊的娃娃都能背几句防诈骗口诀。”

过去一年,这支驻村工作队走遍了建设村、高峰村的每一个山头。他们举着喇叭开院坝普法会,甚至在地头帮老乡干农活时也不忘调解纠纷。一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介入基层矛盾调解工作,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帮助6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翻开工作李硕的工作日志:“协调解决村民牲畜损毁庄稼赔偿纠纷;护留守儿童到镇中学报到……”

“法治不是口号,而是具体到每一份调解书、每一堂课的坚持。”李硕感慨。

这场活动只是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切片。当法律以故事、漫画、防身术的形式渗入日常生活,法治精神的种子终将在群山深处生根发芽。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