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法评| “机关拆墙”之后,开放能维持多久?

  
2025-04-07 14:08:10
     

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服务型政府是什么意思?从管控思维到服务意识,转变是渐进的。最新一例,是“湖南一地38个机关事业单位,围墙全拆了”。(3月30日凤凰网)湖南汉寿县“拆围透绿 还绿于民”,该县38个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拆除围墙。“现在政府大院没了围墙,随时都能进来散步、锻炼,非常方便。”市民口碑,是最佳的行政奖杯。拆掉现实的机关大院的栅栏围墙,打通和拉近民心距离,怎么看都划算。

其实机关拆墙非止此地,“信阳市委市政府围墙拆除,市民游览参观,市委书记:这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没有什么稀奇的。”这是2022年的报道,汉寿也是自那时起开拆的。如今湖南引起热议,媒体发出“拆墙作业要不要抄”之问,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个设问。只要不是一刀切强制,抄不抄不该问,而只应问何时抄,从速从急,毕竟欠账太久,只争朝夕。

还绿于民,应有之义。它又不应只是一项被迫的运动式行政摊派。诚然,拆墙是被城市病倒逼的,是城市化进程中一步棋。拆了墙,让出地,缓解公共资源捉襟见肘之急,民生福祉和公共福利增加,都是拆墙后可见的进益。

除了现实倒闭,以及见贤思齐,今时今日,广开方便之门,更应该是所有服务型政府的主动作为。不得不说,以前我们见过不少官员雷语,比如“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警察不打人 那养警察干吗?”等等,看似只是逻辑错位,实则背后是权力意识的投射。供养公权体系运作的是民众,公权力必须服务公众,而非相反。

心墙若砌,隔阂若立,或有权力失范和公权滥用之虞。同样,城市管理不是服务于市民生存权,则“大都市难容小摊贩”。在有的人生存都缺乏保障的情况下,奢谈市容是不现实的,甚至是残酷的。维护市容,更是纯粹的审美问题。也有权力之手干预市场的统一店招,比如黑底白字被嘲灵堂风的就非止一地。至于是个别管理者的审美癖好,还是权力冲动下的政绩洁癖,见仁见智。大城市当有大胸襟,城市管理者更应搞清楚城市到底是谁的城市。广纳民意,充分尊重民众批评和反对的权利,城市秩序的界定权必须交还到每个市民手中。问一问市民,他们到底希望栖身的城市是怎样的形象?或许拆除机关围墙,民众随意逛机关大院的城市,会是一个参考答案。

当然,评价政府不能只看机关大楼奢简或围墙有无,这是“以貌取人”。为了作秀,也可以一夜之间拆墙,一站式服务点遍地开花,表层花架子不足取,还得是权力运作和政府信息真正公开透明,满足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为同样2022年的新闻——“国内有少数城市曾经开放过政府大院,但在一段时间后又对开放时间进行限制,或者直接悄悄取消了开放措施。”能否消融隔阂与心墙,不是下点表面功夫就可以理顺的。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