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对贪腐零容忍,无论贪墨多少、职位大小,伸手必被抓,一直是司法和舆论的共识。
所以才有“打虎拍蝇”一说,哪怕“买”断后路、贪完就跑、乘“腐”浮于海的外逃贪官们,我们也有“猎狐”“红通”“天网”等手段,他们终将难逃法网。天下岂有避罪天堂?
在国内,地方土霸王大搞一言堂,称王称霸、作威作福的,只要发现一例,司法亮剑,绝不手软,必除之而后快;小偷小摸,蝇营狗苟,各种钻营牟利,中饱私囊,甚至鹭鸶腿上劈精肉、雁过拔毛的行为,也难逃法网。
最新的年度反腐大片《反腐为了人民》第一集,就是注释——《惩治蝇贪蚁腐》(1月5日央视播出)。其中,一个细节是“校园餐微腐败”。吉林一公司为长春一所小学配餐时,该公司和当时的校长、后勤主任约定每餐8块钱里给两人各1毛钱回扣,后涨至3毛钱。9年间,克扣了70余万元用于利益输送。
尽管看过一些动辄过亿的巨贪,但这种一毛一拔的精微贪腐“手术”,还是让人颇为震撼。算数好和逻辑思维强的可以盘算一下,这个细水长流的日常性贪腐阶梯是如何搭建起来的?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为何没被发现?抑或是这个链条上的所有责任人都已见惯不惊,觉得一顿饭抽成块儿八毛的,是某种常规操作?
是因为第一次操作时,发现根本没人察觉,觉得此类行为甚为常见,有关部门查不过来?还是觉得天塌了有侵吞巨额公帑的巨贪顶着,轮不到这些蚕食校园餐盘这点边角料的?
总之,这种日积月累、不动声色的庸常之腐,才别具石破天惊之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要求每个校长都是张桂梅,但不能算计到学生头上,应该是每个教育者的底线吧?
就说当年推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把营养膳食补助拨下去,农村学校食堂建设却跟不上,甚至出现有米无锅之窘状。最终,还是由社会公益力量援建上千个农村学校厨房才稍解燃眉之急。
任何公共政策法律法规,从研究论证到现实施行,都需要时日。而要理论照进现实,则还需要未雨绸缪,不懈怠不走样地践行。比如,解决了锅的问题,那针对觊觎这点口粮、时刻准备偷米头油的硕鼠,是否有防治之策?
当然,就像专题片所述,体制内的硕鼠不止这一头,还有瞄准村里农田建设和城里保障房建设的,乍一看都不起眼,但细微处的日渐侵蚀,才是最致命的隐性疾患。
我们不缺制度和法律法规,但执行起来似乎常有盲区和滞后性,如何能实现防微杜渐、长效制约,让任何一丁点权力都不敢腐、不能腐,不管是“虎”还是“蝇”,露头即被抓,没有几毛钱里长出70余万元之虞,才该是法治社会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