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法评| 文牍主义之下才会有“电话穿越”与“举报空号”

  
2024-11-25 15:59:45
     

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要探讨问题,分析症结,凝聚共识,落实执行,开会就是一个重要的上传下达,上行下效的媒介手段。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前提是开会是为解决问题的务实之举,而非为了开会而开会的形式主义。一旦形成路径依赖,成为装作很忙,纯粹应付检查的表演性动作,那就会动作变形,离题万里,也会搞得怨声载道,笑料百出。

最近两个例子关照对比,可作说明:山西襄汾发布反诈宣传,留下哈尔滨的报警电话;另一个是陕西征集中小微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线索的举报电话,竟然是空号。这些乌龙不是首次出现,以前一些地方“年终总结”,复刻兄弟城市模板,也是粗心地忘抹去“密封线”内署名,A地替B地汇报,C地为D地总结的穿越戏,不时上演。

也就难怪,有的地方“抄作业”连作答者姓名都麻木到懒得抹去了,留个电话也不会费力核实是否停机空号,反正一般没人深究,各地都一样。如不是这次恰巧有个别网友较真,那些千篇一律的套话文件,甚至没几个人点开。

以前也治理过“僵尸”官网,有的政务网站别说点进去办事咨询,甚至首页上都是P图的网页。一些虽是"活"网站,也只是县领导视察的“悬浮照”宣传摆拍,引人哄笑。

何以悬浮,为何乌龙?权为民授的政务系统,官网为何成“僵尸”,半年甚至几年不更新?形式主义何以登峰造极?还有前些年某县开展工作群、政务App清理整顿,清查“僵尸”群400多个,可见基层形式主义严重程度。对上负责,人浮于事,而不是以民为本,严格践行。

执法不能运动式,电话成空号,是对公权公信力的空耗——我们不是无可依凭之法,而在有法不依,让法失去了威仪。本已有法,却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权利就永远难照进现实。应拿出诚意和决心,打掉空号,去除乌龙,在一个一个小细节里关照民生,回应民意,法律和权力的威仪,毕竟都来自民心,而非口号。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