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近两年,成都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开展得如何,案件呈现哪些特点?7月22日,《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公布,交出了答卷。《白皮书》显示,成都市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和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涉网络诈骗犯罪上升态势明显,年均上升91.50%。
据悉,该《白皮书》对2021-2023年全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分别从涉未成年人案件总体情况、从严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涉罪未成年人、深化未成年人检察综合履职、促进“六大保护”有机融合和促进“六大保护”有机融合六个方面,全面展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已得成效:成都市检察院被最高检、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单位,成都检察“亮晶晶”团队荣获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和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1件案例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2件和7件案例分别入选最高检、省检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年均上升13.39%;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年均上升20.04%。其中,犯罪主体系未成年人的占一定比例,2021-2023年,未成年被告人人数分别占同期总人数的26.95%、21.84%、23.28%。且未成年人被侵害诱因复杂,存在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和不当使用网络占比最大。
同时,2021-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人人数年均上升20.29%;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人数年均上升12.82%。类型集中于传统罪名,且轻罪案件人数占比较大,低龄未成年人犯罪比重逐年下降。前五大罪名依次是盗窃罪、抢劫罪、强奸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占总人数的79.29%。需要关注的是,包括帮信罪在内的涉网络诈骗犯罪上升态势明显,占总人数的7.51%,年均上升91.50%。
《白皮书》显示,为落实涉法未成年人保护司法政策,全市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不捕不诉率整体平稳,附条件不起诉矫治落实较好,未成年人适用认罪认罚从宽比例高,未检特殊制度全面落实,未成年被害人综合救助切实加强,家庭保护基础功能得到发挥。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市对223名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477万余元,开展心理疏导1321人次,对83人协助提供就业就学等帮助,支持起诉174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1370人次,制发“督促监护令”671份。
而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坚持零容忍态度严惩。2021-2023年,全市对29人建议适用从业禁止并获采纳,并对教职员工开展从业资格审查,清退不合格人员。开展部署开展“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专项行动”,推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存在的证据审查认定标准一致。
对于涉罪未成年人,全面实现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相结合。值得注意的事,全市检察机关完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准确区分高危未成年人不同情形,根据罪错程度设置阶梯式的多种处遇措施。
在深化未成年人检察综合履职上,公益诉讼检察成效明显,编写了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指引,为案件办理打造“工具书”。2021-2023年,对娱乐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招用未成年人有偿陪侍、向未成年人售卖烟酒、雇佣童工等问题发现公益诉讼线索146件,发出133份诉前检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