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毒日,看高墙内的她们走向新生

  
2024-06-26 11:26:40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省监狱管理局供图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家庭成员染上毒品是毁灭性的打击,阴影将笼罩着每一位家人,如何使染上毒品的她们及其家人远离这无底深渊?凉山监狱民警为他们做了这些……

 一位母亲的“心结”

罪犯克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据克某自述,她因丈夫身体不好、长期赌博,为增加家庭收入,经人介绍尝试贩卖毒品,第一次作案就被公安机关抓获。


入狱后,克某一直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与人交流,有时还会表现得疑神疑鬼。民警每每试图与其谈话,她只会流泪,沉默不语。

如何才能打开她的“心扉”,助力其通过积极改造重新回归社会?

在她的往来信件中,民警发现了突破口。

克某收到女儿来信时,总是会表现得格外兴奋,民警便站在同是女性、同为母亲的角度,对克某进行谈话疏导,并主动联络其女儿,让家人鼓励其改造,激发其积极改造的内生动力。

“四世同堂啦,意思是四代人都在一起……超喜欢这张照片!”


“换我带您看世界……”

在女儿分享一件件小事、一张张照片后,克某开始主动要求谈心谈话,并表达了想要积极改造的想法。克某说,感谢民警耐心的倾听和鼓励,现在要努力改造,以全新的面貌回归家庭。

“失足”女儿的悔恨

罪犯余某,因贩卖毒品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我今年37岁,前36年我都在叛逆……”余某说,她从初中开始,就抽烟喝酒打架,之后更是为了赶时髦,沾染上了毒品,因为叛逆,一直认为母亲只在乎“面子”,不关心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一直都很僵。

入狱后,她对很多事情都抱着极大的抵触心理,认为家人已经放弃她,尤其是她的母亲,早就不想要这个让她“丢面子”的女儿。民警多番联系,终于联系到其母亲。

“余某,今天有你的会见。”当余某听见民警是在叫她的名字时,她一再与民警确认。


走进会见室,余某远远地看见妈妈在窗口紧张地张望,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自己。“妈妈很关心我的改造情况,我们聊了很久她才彻底放下心来。这时我才深刻地意识到,原来妈妈一直在关心着我,一直在爱着我,我很后悔以前那么对妈妈。”会见后余某说道。

余犯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消极,主动遵规守纪,端正改造态度,她表示“一定好好改造,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花季少女的“重生”

罪犯李某,因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有吸毒史。

李某儿时父母离异,各自重组家庭,她由奶奶抚养长大,缺少家人的关注和关心,她便在社会上结交各种“朋友”,染上毒瘾后开始贩卖、运输毒品。


2017年,年仅20岁的李某在看守所羁押期间被查出肝硬化,两次被下病危通知书,然而,她的父亲对这个“失足”女儿不管不问,让李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身心双重折磨让她甚至一度不想“活”了。

针对李某的特殊情况,民警决定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教育改造方案,让李某从思想上放下包袱,敞开心扉;从身体上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民警一次次的正向引导,与她家人的一遍遍联系……让李某重燃了“生”的希望,“现在,我想自立。”她开始寻找自身所长,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手工艺品,以展现自己对生命与健康的渴求。

四川监狱始终坚持“每改造好一名罪犯,就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稳定一方百姓”的教育改造理念,通过分类施策、因人施教,引导罪犯走好改造之路每一步,努力为社会回送更多守法公民,打造更宽广的无毒净土。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周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