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故事丨再见?还是再也不见吧!

  
2024-04-24 12:59:07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省监狱管理局供图

“警官,我要走了。”即将刑满释放的荞窝监狱罪犯沙某特地来到主管警官面前,郑重地说,“这几年,你们教会了我很多,出狱之前我想跟你们说句谢谢,谢谢你们对我的关心与教导。”

“出去以后,可要好好过日子啊,别再犯糊涂了!”

“嗯!警官再见!”

“错咯,是再也不见!”


“一颗顽石”——教育改造难上加难

2022年,沙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5个月。监狱民警经翻阅档案和谈心谈话了解,年仅27岁的他,经历曲折,让人唏嘘不已:由于亲情的缺失,沙某小学毕业后就辍学,跟着社会闲散人员在县城“混社会”,从小偷小摸到抢夺盗窃、从逞强斗狠到打架斗殴,他一次次在人生岔路口作出错误的选择,一步步沦为阶下囚。

入监起初,沙某认为反正自己是孤家寡人一个,得过且过就行,改造态度“吊儿郎当”,对别人的帮助毫不在意,对监狱民警的谈话教育消极敷衍,总将“我的人生就这样了”挂在嘴边。


“虚拟家长”——教转契机拨云见日

“不仅要把人管好还要把人教好!”监区民警讨论认为,改变沙某恶习较深、好逸恶劳的状况,要从沙某因亲情缺失造成的冷漠消极的性格入手,为他量身制定了以情感关怀为重点的教转方案。

“要用一切力量让迷途之人向善向好,将其拉回正道。”主管民警更是“不信邪”,在沙某生日这天,他作为“虚拟家长”为沙某送上生日祝福,事前毫不知情的沙某在惊喜之中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沙某表示,无论是至亲,还是社会上所谓的“铁哥们”,都从未在意过他的生日,反倒是在荞窝监狱里第一次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趁着沙某表达谢意的机会,主管民警趁热打铁,以“家长”的身份与他细聊起来,一点点打开了沙某封闭已久的心。


“真亲情”——终解心结重塑新生

沙某有一个弟弟,虽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淡薄,但与弟弟的感情还不错,自从他入狱服刑,兄弟俩便断了联系。荞窝监狱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监狱汇报,在地方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让两人在监狱会见中心见了面。得知弟弟一直在牵挂、等待自己,沙某忍不住流下了悔恨的眼泪,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高墙外总有亲情在等待。

自那天起,沙某看见了改造的希望,慢慢变得积极起来,从“我的人生就这样了”转变成“我要好好规划人生了”,主动为自己制定了改造计划,一步步踏上了迈向新生的道路,在民警用心用情的引导与帮助下,经过不懈努力,沙某最终以全新的面貌回归了社会。

像沙某一样因缺乏亲情关爱走上歧途的罪犯还有很多……为此,四川监狱一直在努力,架起亲情桥梁,修复亲情裂痕,弥补角色缺位,填补心灵缺失,以亲情力量引领罪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创新教育改造载体,全面提升教育改造质效。

编辑:张晓雨   校对:何盈巧   审核: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