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手把手教你如何讨薪

  
2023-04-28 16:44:31
     

杨泓治 吴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吴显云

4月28日,记者在资阳市雁江区人民法院获悉,农民工问题是关系国家民生的根本问题,事关群众民生福祉和国家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为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出台了各种措施,但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依然存在,严重损害了农民工权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2021年以来,雁江区检察院共办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17件,涉及农民工讨薪控告申诉案件53件,其中支持起诉案件43件。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欠薪的前因后果及农民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造成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工维权意识不强

农民工求职心切,不知道在受雇用的时候要和老板签订书面的合同,因此常常是以口头的形式和老板约定。一旦发生纠纷,口说无凭,信息相对闭塞又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开发商资金不能及时回笼。

开发商获得土地开发权后,即用土地到银行做大笔的抵押贷款,一旦资金不能及时回笼,资金链出现问题,开发商即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一是工程材料款,二是银行利息,三是各种管理费,四是农民工工资,五是广告策划费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很难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三、“皮包公司”转包推诿扯皮

分包方从开发商手中拿到工程,转手给包工头,包工头再把活分给农民工做。这样层层转包下来,一个工程可以转四五个圈。中间转手的大多是“皮包公司”,靠转包牟取暴利,出现问题就一走了之。

四、受举证期限限制

法院在审理案件的程序上要求,要给予双方足够的举证期限及开庭审理、双方当事人上诉的权利期间。但大多数农民工都是外地人,诉讼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大多数农民工拖不起。

讨薪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工资支付制度未落实,让人有机可乘。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银行账户所绑定的农民工本人社会保障卡或银行卡,用人单位或其他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扣押或者变相扣押。但实际落实中,中间劳务或工程承包商,以方便核对工资或公司管理需要为由,“代为保管”农民工工资卡,“截流”农民工工资偿还个人工程欠款或债务。

如,陈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包工头”陈某要求农民工统一设置工资卡密码,并将工资卡收走集中保管,待工程发包商支付的农民工工资到账后,私自取出逃匿,致70余名农民工工资被拖欠。

二、用工合同签订率低,增加讨薪难度。

工程建设中,由于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运用劳动合同法规意识不强,尤其是工地农民工多为熟人介绍参与务工,往往只是口头与用工单位约定工资标准和支付时间,一旦用工单位恶意欠薪,农民工难以收集确定工资数额和支付时间的证据,增加讨薪难度。

如,陈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陈某与农民工王某等人口头约定工程工期、工艺及造价,未签订书面劳务合同。结算工资时,陈某以不认识王某等人为由拒绝支付劳动报酬,王某等人又无法提供劳动关系证明及拖欠工资具体数额,该案最终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由公安机关申请撤回。

三、恶意欠薪手段多样,工资追讨难度大。

恶意欠薪逃匿抓捕难,犯罪嫌疑人到案难。发生恶意欠薪时,犯罪嫌疑人通过频繁更换手机号、四处逃匿等隐蔽行踪的方式躲避讨薪和抓捕,侦查机关难以及时将其缉拿归案。

如,宋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中,宋某先后潜逃至西安、眉山、简阳等地,多次更换手机卡、微信号,8年后因其投案自首该案才告破。

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

一、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1、《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及录用职工的规定、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等,使农民工权利义务有法可依。

2、《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通过立法强制实施,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以及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职工的合法权益。

3、《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聚焦导致欠薪的成因和主要环节,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措施,用法律手段治理欠薪顽症,其出台实施,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有了法律武器。

二、维护权益方法

协商:向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向其他有权利的组织、个人申请调解。

投诉:到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执法人员会依法对用人方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仲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当事人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审判: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若劳动仲裁不予受理或者仲裁不公,还可以在15天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直接通过法院判决执行。

援助: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将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并依法为请求支付工资的农民工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公共法律服务相关机构会积极参与相关诉讼、咨询、调解等活动,帮助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如向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检察人员会依法监督,展开调查、协调,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确保其严格依法行政,或作出支持起诉意见,协助农民工讨薪。

编辑:贾知若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