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为0.3元因小失大 网格员巧破“自动扣费”骗局

  
2023-04-28 14:15:46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手机上网越来越方便,许多老人的老年机也更新迭代,换成了智能手机。抖音、快手、各种小程序、APP,为许多村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因老年群体网络安全意识不高,许多不法分子便专挑老年人下手,实施各种诈骗活动,对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日,邛崃市周沟村60岁的村民杨某就因0.3元的蝇头小利,遭遇了一场保险骗局。


杨某因肢体四级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仅靠每个月510元的民政低保勉强度日。因联络需要,杨某购买了一台智能手机,没事的时候看看新闻、微信上联系亲友,基本掌握了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

前不久,杨某接到了一个自称“某保科技”的保险公司来电,告诉杨某,只需关注“某保”公众号,解锁会员权益,即可每天在某保小程序上领取0.3元签到金,若再按要求完善个人信息,还可以获取相应的任务奖励,每个月能在“某保”上领取1元-4000元的任务奖励。

对于每月靠低保金度日的杨某来说,4000元可谓天文数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杨某关注了“某保”公众号,0.3元签到金果然一秒到账。尝到甜头的杨某又试着完成了授权、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等操作,仅仅一天的时间,杨某就从“某保”上得到了20余元的收益。有了这个“生财之道”,杨某满心欢喜地憧憬能靠“某保”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殊不知,一个仅有0.3元诱饵的骗局正在他身上发生。

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杨某的微信支付提示有一笔65.60元的扣费,扣费项目为“某保百万医疗险微信扣费”。杨某懵了,这可是他微信上全部的钱。他赶紧打电话给业务员询问情况,业务员解释说这是正常扣费,该操作可以为其投保百万医疗保险,还会在3-5个工作日将保金返还,但在返还之前,不能取消关注、不能注销资料。听到会返还,杨某才勉强放下心来,依然每天领取0.3元的签到金,等待返还保金。

一个月过去了,杨某依然没有领到返还的保金,便渐渐的忘了这件事。最近,在杨某卖了辛苦捡来的废品后,收到商家153元转账不到5分钟,再次收到一笔扣费通知:扣费金额153.70元,扣费项目“某保百万医疗险微信自动续费”。除了卖废品收到的153元外,杨某在微信里抢红包入账的0.7元也被扣除。这时杨某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赶紧找到网格员张莉贤求助。


张莉贤根据杨某提供的线索判断,杨某之前授权、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等一系列操作,导致“某保”获取了杨某的资金信息,并一直在监控他的账户动态,一有资金入账就会立刻被划走。若是杨某微信里有更多的资金,可能损失的就不止一两百元。

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经杨某同意,张莉贤立即将某保自动续费项目功能关闭,并尝试着点击微信支付功能中的“退款申请”要求退款。在提交退款申请后,网格员还删除了杨某手机中的某保小程序、取消了某保公众号的关注、解绑了绑定某保的银行卡、注销了实名认证的某保注册信息。为了帮助杨某追回损失,张莉贤通过某保服务电话联系客服,却被智能客服告知:某保并没有做任务领奖励的相关业务,也不会监管用户的账户信息。但是一旦要求转接到人工客服,便一直是接入状态无人应答。张莉贤在网络上输入“某保”关键字搜索发现,网络上关于“某保”的投诉很多。

为了禁止“某保”再次实施欺诈行为,也为了追回杨某来之不易的钱,张莉贤为杨某进行了网络申诉,并在几日内多次与平台交涉,终于为杨某永久终止了“某保”保险协议,为杨某追回了被自动扣费的“某保百万医疗险”保险费用。

张莉贤认为:某保科技的行为是一种欺诈行为,专挑老年人下手,钻空子赚昧心钱。为了避免更多的群众遭遇类似的骗局,张莉贤和微网格员们积极展开行动,在辖区广泛宣传:提醒广大网民朋友不要贪小便宜,因小失大。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识破诈骗的能力,不要轻信他人,在网络上涉及金钱往来时要慎之又慎,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编辑:徐雯夏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