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雪后,剑阁县法院法官在拦马墙对古柏开展巡护 刘钟元 摄
剑门蜀道,古柏森森。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广元市视察,在翠云廊驻足凝望千年古柏,嘱咐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一年来,广元两级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系统、完整、科学地守护翠云廊古柏群等古树名木,让“绿色瑰宝”更加枝繁叶茂,让“古柏精神”焕发蓬勃生机。
如今,走近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蜿蜒古道上的无限风光映入眼帘。石板路上洒下的缕缕金光,久久萦绕在鼻尖的松柏木香,微风拂过枝叶留在耳畔的沙沙之响,仿佛诉说着让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的司法故事。
让“你我都是护树人”意识深入人心
为守护千年古柏,由剑阁县法院牵头,与当地环保局、林业局共同成立了广元市首个生态保护示范基地——剑阁县生态恢复教育实践基地,这也是广元法院深化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有益尝试。而基地的小斜坡上,矗立着一个光秃秃的树桩,刀劈的疤痕仍清晰可见,无声地警示着后来人。
被告人张某曾未经批准雇人砍伐了两株树龄约400年的古柏。剑阁县法院创新责任承担和执行方式,对张某判处缓刑,并要求其进行异地补植复绿;同时向林业部门发出“对古树名木开展普查清理、落实挂牌管护责任”司法建议。如今,张某补种的树苗存活率达到85%以上,而剑阁县也实行了“县乡长+林长+树长”管护模式,对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档一人一策”,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依”更有保障。
“剑阁对于古树的爱护古已有之。”剑阁县法院院长舒强介绍,“现在我们依托驿道古柏保护司法服务站做实法治宣传,就是将大家植柏护柏的‘基因’重新激活,让‘你我都是护树人’的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在广元中院的指导下,剑阁县法院在翠云廊建立驿道古柏保护司法服务站,探索“三重三建三强”机制。法官定期开展巡护,并制定游客普法清单,通过周末、节假日在翠云廊、拦马墙等处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让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守护古树名木的法治之网越织越密
“我们是这片绿色的受益者,更要当好这片绿色的守护者。”广元中院副院长陈志谦谈道,去年以来,广元法院深度融入古蜀道保护治理体系,以驿道古柏保护司法服务站为枢纽,通过“三化五坚持”工作法,不断密织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网络。
做强环资审判专业化。在环境资源审判“三审合一”基础上,推行“院庭长带头办案+专家辅助人出庭+公众全程监督”机制,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和案后回访。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联合检察院、鉴定机构等对修复方案进行综合论证,形成“惩罚—修复—监督—评估”生态修复闭环。
做实执法培训制度化。推动依法治市办将环保法律知识培训作为行政执法讲堂的重要内容,把与古柏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考试作为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必修课”,持续提升古柏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广元中院共发送涉古树名木司法建议2份,督促有关单位堵塞管理漏洞。
做优保护格局立体化。在全市范围内与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协同配合,建起“庭室站点员”保护体系。联合古蜀道沿线法院签订《翠云廊古蜀道及沿线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协作协议》,凝聚保护合力。组建“法官+专家+护林员+群众+学生”志愿服务队,不断拓展古柏保护“朋友圈”。
今年4月,18名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来到广元、走进翠云廊,了解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全国人大代表、瓮福达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质量管理部工程师吕祖艳评价说:“广元聚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文化传承标杆的决心和人民法院的护航力度,值得点赞!”
今年8月,广元中院制定《关于加强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的十二条措施》,围绕健全多元共治保护体系、完善相关案件审理机制、加强古树名木损害修复工作、深化执法司法衔接、积极发送司法建议等方面,对司法保护古树名木作了全面细致规定。
赓续文化根脉淬炼法院铁军
翠云廊的古柏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它们不仅长在广元大地的山野林间,也长在广元人民的心坎上。
如果说绿色是广元的神韵,那么红色就是广元的灵魂。
广元是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后期首府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
一年来,广元中院在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古柏精神”的基础上,精心培育了“淬芸”文化品牌。“淬芸”下设“清枫”党建、“博雅”文艺等子品牌,一方面聚焦人才培养,依托形式多样的党课及讲堂、书屋等平台为干警铸魂,通过“全员导师制”和全链条培养模式为干警赋能。另一方面,实施品牌“破圈”发展计划,组建“绿盾”“青研”等4个小分队,抓实普法宣传;升级驿道古柏司法保护服务站、郭兴利工作室等阵地,指导基层法院组建“淬竹帮帮团”等,做实“抓前端、治未病”,让老百姓切实享有更多可触可感的司法获得感。
广元中院院长周兴复表示,下一步,广元法院将赓续文化根脉、激扬法治力量,以“淬芸”品牌赋能两级法院高质量发展,守护古树名木、守护生态环境、守护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幸福。
据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王俏 阳玉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