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司马向林
昨(16)日,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已经进入第三天。委员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依法治省、司法体制改革、地方立法权、攻克执行难等问题,就如何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解决司法改革“最后一公里”及攻克执行难、兑现“法律白条”等方面建言献策,共话法治四川建设。
依法治省
深入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谈到法治四川建设,省政协委员何敏认为,四川各级政府将律师聘请为政府法律顾问,引入政府议事决策中,重大事项前置合法合规性审查,这让“四川法治建设,迈上了依法治省新台阶。”“我作为省政府讲法专家,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以‘里约宣言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大力宣传环保法律。会上,政府领导干部主动学法的热情很高。”何敏告诉记者,五年来,在法治四川的建设中,他自己亲身体会到各级政府遇事、做事越来越讲法,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已不断渗透到政府官员决策中,法律专业人士在政府议事决策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能有效避免政府部门违法决策、违法作为,避免大量的法律风险。这项制度应该进一步深入的推行。”何敏说。
除此之外,何敏还建议,打造法治政府,一定要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监督,要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他说:“我作为省政协安排担任的省纪委阳光政务监督员,参与了多次阳光政务监督活动,亲历和见证了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所作的不懈努力。但这项工作还需继续加强。”
司法改革
冲刺司法责任制改革“最后一公里”
省政协委员、甘孜州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小莉今年最关注的工作就是司法体制改革。2016年,是我省司法改革的攻坚之年,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之年。身为我省检察系统的一员,杨小莉对此深有感触。
杨小莉介绍说,2016年,我省成立了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实行检察官员额制,让真正能办案的优秀人才进入检察官队伍,提升检察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人的质量决定了办案的质量,检察官队伍应该重在‘质’,而非‘量’。实行检察官员额制,实际上是将优秀的检察官集中在一线办案岗位,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检察业务上,减少大量程序性、事务性的工作负担,从根本上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杨小莉说。
杨小莉还表示,在确保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还应当加快推进检察院的职务序列改革和内设机构改革,尽快落实涉及检察官职业保障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冲刺司法责任制改革“最后一公里”。对于入额检察官,要把该放的权利放到位、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切实保障他们在办案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谁办案谁负责。“司法体制改革,或许听起来和老百姓的距离很远,然而改革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形成更好的制度、打造更好的队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杨小莉说。
地方立法
地方立法要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
省政协委员郑鈜是省社科院法学所的所长,也是四川省立法学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他参与了100多部法律法规的评估、制定、修改工作。
谈到地方立法权问题,郑鈜表示地方立法权对于依法治理来说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省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启动。但是获得权限之后,立法质量是否够格,立法能力能否匹配,成为摆在各地立法部门面前的严峻考题。
郑鈜告诉记者,立法工作涉及程序性和技术性规定多,专业性、技术性等非常强,对新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市州,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地方立法权承接准备工作。地方在机构设置、人员能力等方面亟待补足短板。我省不少市州急需这方面的人才,立法的指导和培训工作也亟待加强。
郑鈜认为,除了可以让各市州有经验的干部充实到立法工作中外。另一方面,则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加,以多方力量促进地方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立法工作,一定要形成人大主导下,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人大代表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相互讨论、相互评点、相互协调的机制。”郑鈜说。
郑鈜还强调,我省成立四川省立法学研究会这样的学会,目的就是要让社会力量参与到立法行列当中。他认为,越是强调法治,越要重视提高立法质量。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强化立法论证、立法调研、立法评估,切实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提高立法质量,保障法治之源。”郑鈜说。
攻克执行难
“法律白条”是对司法公正的巨大伤害
去年以来,全国法院系统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破解执行难”。而对于执行难这个问题,省政协委员司马向林可以说是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自己跟踪的一个案件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未能执行,而在去年,这个案子的执行工作终于有了进展。“执行是司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司法审判成果的维护,也是‘看得见的正义’,不解决好执行问题。造成的‘法律白条’伤害的是司法的公信力。”司马向林认为,执行对于维护司法公信力的意义重大,但目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法院的执行。
他指出,除了有些确实没有执行条件的案件以外,有些具备执行条件的案件执行困难,是由于各方不停地对执行过程进行干预的结果。司马向林认为,应该在执行的案件中完善听证和公开程序,让当事人知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执行困难,也通过第三方的监督,让干预执行的力量不敢肆意妄为。
对此,司马向林建议,应该建立完善投诉机制,让当事人能够及时向法院反映执行中的问题。“现行的投诉和监督仅仅局限于执行部门内部,需要在法院内部建立一个监督投诉部门,在实体上进行监督。”司马向林说。
同时,司马向林认为,执行员的自身素质的良莠也是影响执行案件难易的因素。“现在许多法院执行局执行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工作热情,自然执行力量就薄弱。”司马向林告诉记者,要想解决执行难,必须充实执行力量,让精干人员参与执行工作,同时奖先评优,激励和鼓舞执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