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监狱首次开展内视观想体验

  
2016-09-20 09:47:04
     

我省监狱首次开展内视观想体验

“内观”7日 服刑人员静心净心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报名参加了内视观想活动。没想到7天的时间,让我感触很深。在导师的引导下,对照监狱《二十四条》逐条审视,我一层一层‘剥开’自己,知道自己修身不够,自己的德不够。我过去对判决不服,经过几天内视观想、自我检视,我真诚认罪悔罪。”13日,在金堂监狱首期内视观想体验活动分享会上,服刑人员蒲某用《洗心三感》第一个分享了自己7天的内视观想体会。据悉,9月6日,金堂监狱在全省首次开展内视观想体验活动,12名服刑人员经过了7天的内视观想后,在分享会上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内视观想

封闭环境内呆7天

在金堂监狱内视观想体验中心一楼左侧有12个小房间,分别以“修身”“知性”等命名。房间内,有便池,另一边放着包括被子、枕头在内的服刑人员日常生活用品。

房间进门处,用草席分割出一片区域,上面用屏风围成一个安静的封闭环境。内视观想时,服刑人员要坐在屏风内。按照设置的特定程序,服刑人员对自己从小到大的过往经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反思,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细节回想:“她(亲人)为我做过什么?我为她(他)做了什么?我给她(他)带来了什么麻烦?”服刑人员还将计算父母养大自己的费用,对照《二十四条》审视自己身上的陋习。

每隔一个小时,作为引导师的民警则会对服刑人员进行引导,并倾听服刑人员想要分享的经历和故事。这种内视观想体验要持续7天,最终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反省自我

不少人痛哭流涕

“有不少服刑人员在这个过程中痛哭流涕,将自己从来不愿意分享的故事说出来,放下心里的包袱。”作为监狱首批引导师,民警童天宇告诉记者,内视观想一方面是教会人感恩,另一方面是通过《二十四条》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陋习、缺点。

童天宇之前在监区做管教民警,监狱决定开展内视观想工作后,他主动报名,并通过多次到外地培训,成为监狱第一批引导师。目前,监狱有4名引导师,还有5名正在培养中。

首次尝试

将培养更多引导师

据了解,2015年底,司法部将内视观想列为“中国罪犯矫正关键技术”,先期在北京市监狱和新疆第三监狱开展内视观想矫治技术,河北、江苏、广东、四川4省则被列为“复制点”深入推行。作为我省首个率先复制点,金堂监狱在全省监狱系统成立了首个内视观想体验中心。为了培养引导师,今年4月到8月,监狱经过报名、筛选,派民警到北京、苏州、新疆等地试点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和实际体验。

金堂监狱监狱长袁洪表示,内视观想是促进服刑人员自觉改造的创新手段,是实施监狱教育改造科学化、精细化的有效途径。目前,开展内视观想工作最大的难处在于引导师不足。袁洪表示,将挑选更多热爱此项工作的民警进行培训,成为引导师,下一步还会将内视观想体验推广到民警中。 本报记者 赵文

链接

“内视观想”又称“观察自我法”或“洞察自我法”,由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命名,其本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君子日三省吾身”相似,在日本、欧美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