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推进民族地区“智慧法院”建设
推进双语法官培养“千人计划”
8月24日,最高法在民族法制文化与司法实践研讨会上指出,我国民族地区法院将进一步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智慧法院”建设目标,促进民族地区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会议要求,要大力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法官队伍建设,着力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法院双语法官短缺问题。
推进双语法官“千人计划”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普遍增强,法院受理的民汉双语案件数量大幅增加,双语法律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对此,最高法推出双语法官培养“千人计划”,于2015年4月与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着力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法院双语法官短缺问题。
意见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数量比较充足,能够满足民族地区审判工作需要的双语法官队伍。到2020年前,共培养出双语法官1500名,每个民族地区法院力争培养4名左右的专家型双语法官。
目前,双语法官“千人计划”在包括甘肃舟曲在内的多个地区建立高标准民族法官培训基地,扎实推进双语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双语法官,在民族地区切实发挥了便民高效司法的重要作用。
最高法在此次研讨会上提出,要继续扎实推进双语法官“千人计划”,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数量充足的民汉双语法官队伍。
实行双语法律文书上网
最高法还在会上指出,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司法需求,积极推广远程视频庭审、巡回审判等方式,方便偏远地区和草原深处的群众参加诉讼。要认真落实信息化建设各项便民措施,结合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的实际,采取网上预约立案、电子签章等系统,促进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要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需要,在软件研发、信息公开、信息查询中采取建立双语查询系统、设立双语公开屏、双语法律文书上网等方式,促进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民族语言的有机结合。
探索运用庭审双语解说
最高法强调,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司法公开方式,公开案件信息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与心理感受,推进庭审直播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件,探索运用“互联网+庭审双语解说”的方式,让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见证司法、参与司法进而信赖司法,逐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