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审计事业新发展

  
2016-02-24 09:35:24
     

站上新起点 担当新使命

 

推动四川审计事业新发展

 

 

金审二期工程项目验收现场

 

 

召开审计业务推进会

 

 

投资审计现场图片由省审计厅提供

  

  本报记者 郝飞 夏修露

  

  历史正掀开全新的一页。

  

  “十三五”期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总体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 “两个跨越”战略目标的关键五年。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高效统一的行动,离不开审计监督的保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这是四川审计人苦苦思索、孜孜以求的大课题。作为国家财产的“守护神”,新形势下,审计部门的天职不仅在于为国家看守好财富,发现和预防犯罪,更重要是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手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党委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能够顺利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十二五”以来,四川审计人通过实践使这一大课题有了明晰的思路,有了初步的答案,但更多的难题、更重的任务依然有待四川审计人去破解、去担当。

  

  四川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有什么特色和亮点?“首先,我们创新了跟踪审计的模式,将专项审计与结合审计同步进行。整合省市县三级审计力量,强化了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样不仅扩大了监督覆盖面,也确保了审计质量和效果。“开展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职和保障政令畅通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推动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该负责人说,通过跟踪审计,能促进及时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及时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同时关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梗阻”,保障政令畅通,维护财经法纪。

  

  审计监督全覆盖

  

  强化全方位审计效能辐射

  

  2014年,四川全省审计机关依托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两个平台,分类建立被审计对象数据库。加强对公共财政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的全面审计;重点核查“三公”经费、会议费管理使用情况,对使用财政性资金举办展会庆典情况以及政府性楼堂馆所清理等开展专项审计……

  

  2015年,四川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财政决算、宏观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和债务审计调查等有效结合,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提高审计质量。审计结果成为经济决策、人事任免、案件处理的重要参考……“十八大以来,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进入新时期的审计工作,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定位新使命,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抱着手讨论不休、坐着‘等、靠、要’只会丧失机遇,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厅相关负责同志说,全覆盖的措施和途径要注重四个抓手:建立全局性的审计监督规划,运用“全息式”的审计方式方法,推动全体系的审计资源整合,强化全方位的审计效能辐射。

  

  2015年初,省政府下发《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其中,审计全覆盖的措施和实现路径等内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我省根据四川审计机关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推进措施和实现路径:改变过去以重点抽审计为主的状况,逐步把全部审计对象纳入中长期审计监督规划,推进审计视野全覆盖,应审尽审;强化重点监督,增强审计威慑力,促进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推进审计效能全覆盖,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强化内需拉动、产业带动、创新驱动和改革攻坚、改善民生、防控风险提供保障;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为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构建协同监督体系推进全覆盖;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推进全覆盖。“以投资审计为例,很多地方政府要求凡投必审,但凡投必审并不是全覆盖。”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审计全覆盖是有计划、有深度、有重点、有成效的全覆盖,必须充分认清内涵,把握审计规律,找准着力点,不是所有项目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到审计覆盖面“广”、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整合审计力量,形成国家审计与内审、社会审计共同覆盖的局面。

  

  2014年底在成都举行的全省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学习培训班上,审计厅负责同志表示,在审计监督全覆盖背景下,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审计监督的重点主要放在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监督和评估上,放在公共机构行使权力的效率和效果上,放在有关机构和个人法定职责的履行上。“从这个意义来讲,审计着眼的是全局,关注的是长远,不是就事论事、见之打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积极推动解决问题,着力从全局高度、从体制层面提出有价值、可借鉴的意见建议”。

  

  近年来,四川省审计厅把审计的着力点聚焦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障碍、体制机制上的尖锐问题、群众关注的民生冷暖、社会热点矛盾上,深刻分析原因,从源头、体制和机制上向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不断使审计成果利用达到新的高度,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影响力,实现审计成果利用最大化。

  

  重大政策全程跟踪

  

  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数十个省重点项目未实现当年计划目标、部分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措施未落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一些行业和地方还比较突出、简政放权及其运行效果有待提升、规范行政权力不够彻底……2015年7月20日举行的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受省政府委托,省审计厅厅长黄河作了《关于四川省201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一针见血地披露出我省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中发现的多个问题。

  

  2014年8月起,国家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地方各级政府、国务院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情况持续开展跟踪审计。工作方案中明确了跟踪审计应当关注简政放权、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19个方面政策措施落实情况。2015年又扩展为23个。

  

  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审计机关围绕国务院、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和省政府监督制约行政权力十项制度规定开展审计监督,突出了五个方面重点,并将其作为跟踪审计的重要抓手。

  

  五方面具体内容分别是:审查重大建设项目各环节任务完成情况;关注财政资金应投未投、该用未用和效益低下问题;关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民生、区域开发开放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情况;监督政府简政放权的进度和效果;防范经济领域风险可能出现的隐患。“常规审计一般以资金为脉络和线索,聚焦其分配、管理、使用及绩效等。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将审计监督视角转向各地各部门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情况,可以说是审计工作发展的进阶和转型。”该负责人表示。

  

  从时间范围跨度来讲,跟踪审计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审计工作。而从审计方法来看,跟踪审计除了常规的看账、看表、看资金、看项目外,还要采取其他方法,如: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总结进行抽查核实,与被审计单位开座谈会,针对同一问题对多个部门进行查证,还可以充分依靠数据分析技术等。

  

  2014年8月以来,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2015年审计署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审计作用促进稳增长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要求将跟踪审计情况报送由原来的每季度一次改为每月一次,可见力度在不断加大。

  

  审计观念全面转变

  

  从单纯的查错纠弊向监督与保障并重的方向深化

  

  2015年7月20日提请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了多个领域存在的问题,30多个部门及单位被点名,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审计报告反映了近年审计工作的变化:站位更高、视野更广、揭示更深、建言献策更有针对性。”审计厅特邀审计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付志宇表示,审计工作正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立足国家治理、服务国家治理、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层面转变,从单纯的查错纠弊向监督与保障并重的方向深化。

  

  查阅近三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审计职能在变。透过报告看,审计人员不再是一群成天与账表数据打交道的人,相关部门为落实重大部署制定的具体措施、配套政策是不是符合实际、能否落地是审计的内容,各项改革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是审计关注的重点,关注依法行政情况并揭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是审计的责任,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纳入审计范围……

  

  审计内容在变。在以往的“预算管理、执行审计情况”基础上,增加了“决算草案审计情况”。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预算法明确规定各级审计机关要对本级财政决算草案进行审计,审计部门在继续强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这项新工作,对省级决算草案编制的程序、内容、调整变更等进行了审计。“这项工作既扩展了审计监督范围,深化了财政审计内容,也为省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预决算提供了更多依据。”该负责人说。

  

  审计方法在变。2014年以来,审计厅积极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完成了对财政、税务、工商、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等多类数据的采集,建立了数据安保和运用机制。在2015年进行的地税联网审计中,该厅的分析团队通过对税收征管信息与房管、国土部门产权登记信息,以及与车管部门和保险公司相关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揭示了涉税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和内部资源整合不到位,导致税款漏征的问题。

  

  审计对象在变。从2013年度开始,审计部门开始对省直部门的“三公”经费进行审计调查,并在每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予以披露。而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是各阶段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四川审计部门连续多年,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后,各地积极整改,出台和完善相关制度,取消不符合条件家庭的报账对象资格,追回违规领取的补贴资金,腾退违规享受的保障性住房,取得了明显成效。

  

  此外,连续几年,全省审计机关都对投资额大、社会关注度高的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持续跟踪审计。2013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审计投资额632亿元,核减工程造价74.99亿元。2014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此项审计加大了力度,共对2.32万个项目进行审计,涉及投资2925.25亿元,审减资金156.66亿元。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送审的1232亿元投资中,审减资金113亿元。

  

  预防犯罪全网动员

  

  构建机制防护、惩处警示、全覆盖监督“三张网”

  

  2015年4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执法检查动员会上,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全省审计机关贯彻实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的情况。

  

  2011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共开展审计项目5.7万个,促进增收节支644亿元、挽回损失361亿元,审减政府项目投资(结算)额321亿元,推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1091项,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违法违纪案件线索1238件,有681人受到刑事和党纪政纪处理。这一成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层层设防,编织出三张巨网,发挥了有效阻拦的良好作用。”审计厅相关负责人在谈到具体做法时说。

  

  强化审计制度建设,构建机制防护网。2012年以来,通过一系列有关审计工作的省委、省政府规范性文件,审计厅将加强经责审计、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审计整改、加大审计问责力度等有利于加强审计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中发挥保障与促进作用的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强化审计监督的工作部署。例如:2014年,审计厅积极推动《四川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的出台,将审计机关应当对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骗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行为进行重点查处,对审计发现相关单位及个人虚假签证、高估冒算等10种行为应当移送相关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作出了立法规定。

  

  加大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查处力度,构建惩处警示网。以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以及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土地矿产资源交易等作为审计监督检查的重点环节,揭露出了一批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同时,在全省审计系统建立了重大线索、重要问题即时报告制度。加强重大违法违规线索集中管理,实行发现重大问题线索即查即处与“留案待查”结合等办法,避免因审计时间紧、任务重,疏忽遗漏了对重大职务犯罪行为的深入查处。

  

  强化对职务犯罪线索的移送和处理追踪。专门出台了《审计移送移交处理工作操作规程》,规范审计移送程序,确保移送质量,为执纪执法机关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案件线索。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及移送案件处理情况的追踪工作,去年专门成立了审计执行督查处,制定了审计执行督查管理办法,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运用和审计职能充分发挥。

  

  扶贫审计全力跟上

  

  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2014年,省审计厅派出的审计组在实地调查扶贫资金发放情况时,从茶农的齐声回答和异样表情中看出蹊跷,追查发现茶叶低改扶贫项目根本没实施,数十万元资金还躺在账上“睡大觉”。最终,14名相关责任人员被追责,扶贫资金成功追回,如数归还到市财政局统筹用于扶贫项目……

  

  为推动我省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切实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4年10月至12月,省审计厅组织绵阳、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和巴中6市审计机关,对6个市本级及所属34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2011年至2013年的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程序及效果、扶贫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共审计财政、扶贫移民、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单位233个,涉及扶贫项目936个。

  

  为促进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目标任务及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2015年5月至7月,省审计厅组织宜宾、泸州、乐山市审计机关,对其市本级及所属9个国定和省定贫困县2013年至2014年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管理及效果、扶贫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共审计财政、扶贫移民、发展改革等主管部门(单位)63个,抽查扶贫项目276个,审计资金10.65亿元。

  

  通过扶贫项目资金审计,审计机关维护了财经法规的尊严,促进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更好落实到位,保障了扶贫资金的安全。

  

  审计情况表明,相关地方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加大规范管理和项目实施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减少了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各地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实施管理中仍存在一些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

  

  对此,我省审计机关也针对性地提出了审计建议。首先,进一步落实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完善管理问责机制。其次,强化资金项目监管,严格过程控制。再次,进一步做好扶贫项目选择论证工作,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计划性、准确性和效益性。“扶贫管理和监督上存在缺陷,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省审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干部绝不能与民争利。一些基层干部对扶贫资金打“歪主意”,通过各种“小伎俩”雁过拔毛,但事实证明,国家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决不手软,只要伸手必被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