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河财富” 留下“金山银山”
——靖远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侧记
采访组在靖远县了解防洪工程建设情况 受访单位供图
黄河流经甘肃省靖远县10个乡镇、154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流域地貌复杂,生态地位显著。靖远县作为黄河甘肃出界段的最后一道“闸门”,不仅是阻止北沙南延的重点防线,更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6月27 日,“行走万里黄河 报道法治中国”——沿黄九省区法治媒体大型融媒报道甘肃段采访组在靖远县了解到,近年来,该县强化底线思维、红线意识,持续筑牢水源地保护“安全网”,加强黄河、祖厉河流域防洪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种植文冠果、紫花苜蓿等经济林草,深入推动黄河流域(靖远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保护好“黄河财富”,给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防洪治理 保障沿岸儿女安全
黄河从靖远县西南角乌金峡口入境,北至兴隆乡黑山峡观音崖出境,流经全县154公里,是甘肃黄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县份。奔流不息的母亲河见证了靖远县的历史变迁,哺育着沿岸儿女。
记者在糜滩乡前进村附近的黄河岸边看到,用美固石铺砌而成的堤防和用格宾网笼铺砌的护岸不仅美观,而且有效阻挡了河水冲刷。堤岸上硬化平整,杨柳随风摇曳,香草花卉长势良好。毗邻黄河岸边的小广场上,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小孩们嬉闹追逐,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景象。
“原先,这里杂草丛生、坑洼不平,就是一片荒滩,前几年防洪工程建成后,整修成了现在的休闲广场,安全隐患消除了,环境也变美了。”72岁的陈振昌老人从小就生活在前进村,他见证了这里的巨变。
“黄河干流防洪工程靖远段新建堤防9.883公里,新建护坡和护岸60.68公里,保护耕地16.6万亩,保护人口18.4万人。”靖远县水务局干部张达海说,项目实施后,有效提升了河道输水能力和岸线河堤整体防御洪水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河道治理 提升生态涵养能力
夏日的祖厉河畔绿意盎然,不少居民群众沿河漫步,欣赏两岸美景。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祖厉河流经靖远县39公里后注入黄河。
河道是水环境的“血管”,治理好河道能最直观地改善流域生态。为持续改善河道面貌,完善区域内防洪体系,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沿岸耕地安全,近几年,靖远县加快实施祖厉河流域入河口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不断提升工程区域的生态涵养能力。
“祖厉河入河口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05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河道垃圾清淤9.96万吨,生态护岸11.74公里,生态沟渠5.2公里,生态隔离带0.27平方公里。”靖远县水利水保勘测设计所所长魏周龙介绍说,该项目于2023年9月28日开工建设,预计今年9月底完成所有建设内容。该项目以生态防洪为基础,以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核心,通过疏浚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结合生态隔离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流域水环境治理体系,提高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为促进祖厉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靖远县还在若笠乡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由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乡镇、合作社等单位,通过治理荒山、治理撂荒地、流转农户土地等方式,种植文冠果、紫花苜蓿、蒙古冰草等经济类林草,使若笠乡草原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逐渐发挥,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水源保护 保障全县饮水安全
靖远县共有1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中包括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做好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前,靖远县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被公路穿越,未建设防撞栏、事故水导流渠、拦水带、事故池,部分水源地围网损坏严重,水源地建设不规范,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问题突出。为进一步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全县群众饮水安全,靖远县近几年大力实施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
记者在北滩乡兴堡子川水厂水源地和双永供水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看到,水源地界标、保护区交通警示牌、宣传教育牌等设置醒目,保护区围网和事故应急池、拦水带、导流槽等隔离、应急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目前,全县共建设水源地界标164块、水源地保护区交通警示牌104块、宣传教育牌55块,建设一级保护区围网18.317公里,建设事故应急池43座、防撞护栏7.525公里、拦水带31.752公里、导流槽31.962公里。”白银市生态环境局靖远分局局长连总政说,通过大力实施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织密了全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安全网”,杜绝了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隐患,提升了水生态环境质量。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