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四周年来临之际,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受区教育局邀请参加温江区2025年师德师风培训会,以深化校园法治建设,落实学校保护职责,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人大代表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关人员齐聚一堂,温江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枫作为主讲人,结合真实案例与数据,聚焦性教育与强制报告制度,为未成年人织密安全防护网。
数据警示,性教育刻不容缓
陈枫副检察长通过引用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一系列数据,反映出各级司法机关始终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方向。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中,施害者与受害者趋向低龄化,校园保护已成为保护未成年的前沿阵地。
“7岁女孩电梯内遭14岁男生猥亵”“教师猥亵学生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揭示出性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陈枫提到,部分学校对性教育存在认知偏差,担心预防性侵课程的适用度不高。
如何破局?陈枫强调,科学的性教育需突破“生理课”局限,融入知识、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本能需受约束,自护能力与法治意识必须同步培养。”目前,温江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多部门推动“法治校长全覆盖”工程,针对不同学段开发系统性教育课程,逐步试点推进,并邀请家长参与,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正向反馈。
强制报告,织密校园保护网
“发现侵害不报告,等于纵容犯罪!”陈枫以安徽某小学教师猥亵学生案为例,痛陈瞒报后果——涉事学校负责人因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被免职处分。然而,类似问题仍普遍存在:超50%受访者不了解强制报告制度,部分学校为“维护声誉”选择私了。
如何打通制度落地“最后一公里”?温江区检察院提出三项举措:
强化主体责任:每年组织教师专题培训,将报告义务纳入考核,严惩瞒报漏报;
破除观念壁垒:通过家长会、检察开放日等活动,消除“家丑不外扬”思维,引导家长支持司法介入;
健全联动机制:联合公安、妇联、民政等部门制定“强制报告操作手册”,确保案件发现后无缝衔接救助与司法程序。
“报告不是终点,而是保护的起点。”陈枫介绍,温江区已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保护中心”,集案件询问、心理疏导、司法救助于一体,准确有力打击犯罪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犯罪行为给未成年被害人造成的心理伤害。
多元参与,携手以法护未来
“保护孩子,需要学校守好门,家长绷紧弦,社会齐参与。”陈枫分享了一则案例:某女孩被性侵后怀孕到医院就诊,医生立即启动强制报告程序,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学校保护,只是未成年“六大保护”体系之一,要做好未成年保护工作,更是需要社会、家庭、司法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