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立法:是否应建立分级制度?

  
2015-12-02 17:09:26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呼吁,我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终于进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阶段,一经通过,即将开始实施。该草案有两大亮点,一是电影审查制度,将由国务院条例上升为法律;二是首次将“禁止电影片中含有歪曲历史的内容”,纳入了8项禁止内容之一。但是,也有专家指出,电影法未将分级制度纳入其中,这不能不说是此次立法的一大遗憾。
  
  经过四年意见征集,《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终于进入审议阶段。10月30日,《电影法(草案)》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其中不乏亮点,但是对于《电影法(草案)》,电影行业及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仍然是为此次电影立法活动何又一次避谈电影分级制度。
  
  有专家认为,电影立法不能回避电影分级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北美市场公映的各种级别影片,我国都曾引进并大范围公映过。说明“电影分级制”不是洪水猛兽,国内观众对于各种级别的影片都存在一个相应的市场消费空间,能够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影产品进行消费。
  
  背景
  
  现状:电影分级制度争议不断
  
  电影分级制度指把片厂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群众群,电影分级制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青少年发展教育,以便区分其等级和适宜度。起到指导看片的作用。
  
  电影分级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参考值。根据影片之内容来规定和划分适合观赏的年龄段。电影分级本质视为观众服务。电影分级制度并不是100%的精确,它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但是有时候,在商业利益面前,电影分级制度无能为力。很多片商不顾电影分级制度,一味向青少年观众推销暴力、色情电影。而且色情与非色情,暴力与情色,这些概念的界定也有一定的难度。
  
  国际上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有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在大多数国家,电影分级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行业内部具有约束力,只对观众起提示的作用,而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由观众实行自我保护。
  
  我国目前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每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出此类议案,2010年8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发布会上,广电总局的领导郑重表态:关于分级制的讨论“可以停止了”,中国 “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原因是“管理跟不上”、“不适合国情”等等。一位广电副局长说,“从理论上讲,电影的分级可以保证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但在实践中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经验,包括国外一些电影发达的国家,在管理的过程中,市场还存在很多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进入市场、进入影院、进入网络、进入网吧看电影的情况。
  
  链接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
  
  美国电影分级制执行机构是MPAA(美国电影协会),该机构制定的电影分级制度现在分为5级。
  
  G级: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适合所有年龄段观众曾在国内公映的《玩具总动员3 》就属于G级。
  
  PG级:普通级,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曾在国内公映的《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等就属于此级。
  
  级: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强烈的、持续的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曾在国内公映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以及《危情时速》都属于级。
  
  R级:限制级,17岁以下未成年观众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人陪伴才能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曾在国内公映的《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就属于R级。国内公映版本有删减。
  
  级:17岁或者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晰的性爱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等,曾在国内公映的《色、戒》就属于此级级,国内公映版本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