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堵住的是救命的路!”2024年7月的某夜,攀枝花市东区园林处兴园小区消防通道旁传来刺耳的金属刮擦声。借着昏暗路灯,王某某手持随身携带的钥匙划过一辆违停轿车的车身,这已是他10日内第七次举起手中的钥匙,在小区消防通道旁留下无声的警示。
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损毁他人财物的案件,当攀枝花东市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第一次翻阅案卷时,一组矛盾引人深思:一面是王某某自诩“正义”而划车的违法行为,一面是谢某某、杨某等人长期占用“生命通道”的漠然。
这把划车的钥匙,划破了基层治理的脆弱神经。
“正义”的钥匙与堵塞的通道
消防通道上,黄色警示线在车轮碾压下早已褪色。2024年炎夏,这些被侵占的“生命线”点燃了王某某的怒火。当连续多日看到违停车辆横亘在通道出口时,他掏出钥匙划下长痕。
这不是突发之举。王某某供述称,其曾多次向小区内物业保安反映车辆占用消防通道情况,均不了了之。王某某在被侦查机关讯问时仍愤愤不平:“消防通道停车严重影响消防车的救援,而且小区里这么多老人小孩,磕到碰到怎么办?我想给这些车主一个教训,让他们好好停车!”经鉴定,王某某刮擦7辆车,累积损失7250元,已达寻衅滋事罪刑事立案标准。
全面了解案情后,当证据链完整闭合、王某某满足寻衅滋事罪犯罪成立要件时,承办检察官陷入沉思:王某某的动机里混杂着公民意识与私利救济的错位,单纯起诉或不起诉他,能消除他心中的怨气吗?能从根本上解决消防通道顽疾吗?
听证会上的“法理情”
司法不应止于定罪,更需治愈病灶。王某某行为虽有过当,但其初衷包含维护公共利益的朴素正义感,主观恶性较小,未造成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且事后主动赔偿,并取得被害人谅解,社会矛盾已实质化解。检察机关拟对王某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并于今年5月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听证员和人民监督员参与。会上,承办检察官详细介绍案件事实、证据及法律依据,并陈述拟对王某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的理由和依据。
受邀的人民监督员全程参与监督,在对侦查人员和王某某询问后,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王某某为泄私愤,连续多日毁坏多辆汽车,情节较为恶劣,社会危害性较大,应当从重处罚,建议对其提起公诉。
听证会后,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意见纳入台账管理,并与其深入沟通,全面了解其提出不同意见的具体考量。经沟通得知,该人民监督员系该案件案发地社区工作人员,其认为王某某发现消防通道被占用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非采取私力救济方式,其行为严重损害了社区居民的财产权益,降低居民安全感,如不起诉将不利于维护基层社会治理秩序。
针对人民监督员的相关意见,案件管理部门会同办案部门共同审慎研究全案事实后通过《不起诉理由说明书》向该人民监督员进行全面、细致释法说理。而后,该人民监督员也充分理解检察机关依法独立作出不起诉决定及其背后的“法理情”考量,认可检察机关在惩治犯罪与促进社会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对检察机关对王某某依法相对不起诉的处理结果表示信服。
检察建议织密安全网
不起诉决定并非案件的终点,而是治理的起点。为了精准开方,避免检察建议成为“空中楼阁”,承办检察官带着办案组走进涉案小区。通过实地考察,与小区业主及物业工作人员沟通,充分了解小区消防通道违规停车的实际情况及治理难点。
今年6月,承办检察官将“量身定制”的检察建议书送达物业公司。该检察建议书从履行物业主体责任、设置物理隔离措施、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加强普法宣传与应急演练四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物业公司高度认同并迅速响应:建立每日巡查制度,重新绘制黄色警示线并安装隔离设施,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并及时反馈与配合执法,邀请居民参与应急消防演练。
曾经被车轮反复碾压的黄色警示线,如今在健全设施和威严法律的守护下,真正变成守护生命安全的“高压线”。这场“划”出来的治理变革印证着现代司法理念——法律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惩罚,而在于预防和修复。
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