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互换角色的深度融合

  
2016-11-17 11:17:37
     

 8月4日,在成都中院民三庭会议室里,挂职庭长助理的法学博士陈实正和法官讨论一起涉嫌侵犯著作权的案件

本报记者 杨柳 麻蓉生 何秀 梅戈飞/文 蒋京洲/图

“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这是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勇在法理课上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在法学人心中,美国法学家霍姆斯这句名言既令人着迷又让人困惑。法学逻辑与法律经验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如今,在绵阳中院挂职副院长两年以后,赵勇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

赵勇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这3年多来,全省所有“双千计划”的践行者们,穿梭、奔波在法律实务界和教育界,承担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互换角色、消弭隔阂、消除误解、增强对话,为促进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之间的深度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角色转换 反差带来双边促进

7月22日,在西南财大的校园里,赵勇向记者谈起了自己挂职的别样感受。2013年12月20日,赵勇被任命为绵阳中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随即主导开展“医事法庭”改革试点工作,当时在两个基层法院试点,指派专门法官组成“医事法庭”,并对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绵阳法院的这项探索被认为是开全国之先河,其模式与经验引起了《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2015年,赵勇又接下了“庭审中心化”改革的任务,“诉讼以审判为中心,审判以庭审为中心,我们现有的体制机制与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赵勇坦言,在法院的这段挂职经历,使他对改革中的法院有了更多的了解与理解,切身体会到了法院和法官的不易。如今的赵勇在上课时,对司法实践多了一份尊重和理解。他常常告诉学生,法学教育、法学理论需要密切关注我国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对当前的司法改革要有更深入的参与、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力的回应,不能流于简单的道德批判。

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法学博士陈实有着和赵勇类似的心路历程。“以前,我们经常骂法官乱判案子,但是真等我进入法院挂职、了解司法体制和国情之后,我就很少再骂了。”8月4日上午,在成都中院民三庭的会议室里,这名挂职庭长助理的年轻“海归”正在认真阅读一起涉嫌侵犯著作权案的卷宗和涉案代码。陈实本科和硕士都是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专业,工科加法学的专业背景,让他在不少知识产权案件中充当了“技术顾问”的角色。“从法理角度探讨的很多问题,在具体案例的实施中,很有可能根本没有操作性。做学术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但在实务过程中会有很多限制因素。如果按以前我们教学的方式去办案,很多想法都行不通。接触过政法部门后,我才知道现行方案是最好、最实用的一种方案。”陈实坦言,这段挂职经历让他成长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在成都中院民三庭庭长钟晞鲲眼里,“陈老师很不错,为我们技术类案件的办理提供了不少帮助,既能介绍域外裁判思路,又可讲解涉案技术发展情况”。

同样身兼双职、深有感触的还有在西南财大法学院兼职多年的靖泽华。去年底退休前,他是成都公安局训练支队高级警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坦白讲,我最开始是不愿意去讲课的,那里是‘211工程’学校,我一个民警、一个侦查员,咋个敢去哦?领导让我去讲这门课,我的压力非常大。”靖泽华1982年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半路出家却业精于勤,是成都公安队伍里举足轻重的预审专家。几年前,靖泽华和程庆开始在西南财大联合讲授《刑事侦查与法医学》,靖泽华主要承担《刑事侦查》这部分的授课内容。

“我讲课非常注意,讲的案件都是我亲身经历且侦破了的,包括如何审讯、如何破解大案要案等。”靖泽华尤其擅长用案例讲解,通过疑案的现象来总结破案的技巧和规律。“比如,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四川第一起雇凶杀妻骗保案,当时案发地警方作为疑案上报后,我去当地进行指导。通过现场勘查和听报案人的录音,我就判定报案人就是凶手。结合报案录音和在凶案现场找到的蛛丝马迹,发现了16个反常现象……最后侦破了该案。”课程讲授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从第一节课只有30多人听课,到第二次上课时教室160个座位,满满当当地全坐满了。除了讲述破案,靖泽华还会和学生交流破案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运用,也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靖泽华桃李芬芳,一些学生毕业后当了警察,遇到疑难案件破不了案时,忍不住给老师打电话求助,有些甚至是半夜三更来电请教。靖泽华从不嫌烦,他从学生们的焦灼和期待中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尊荣感,总是及时回电指导,从专业角度帮学生分析案情,提出侦查建议。

相比靖泽华,生于80后的成都中院民三庭副庭长王晓这种学习的压力或许更大。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王晓到西南财大法学院教《知识产权法》,已经上了两个学期。8月3日上午10点,在成都中院民三庭会议室里,王晓谈起自己挂职的经历,依然感到“压力山大”。“上课主要以案说法,注重分析案件。从案件受理到审查,再到庭审、合议庭合议,最后的法律文书撰写,一系列的流程讲下来,让实践与理论相互印证。”而为了备好一堂课,王晓经常加班到深夜。不过,他终究还是扛过来了,而且体会到了改变带来的喜悦。“以往,遇到案件了,法官会去翻翻书,找找法律条文。‘双千计划’从制度上倒逼法官去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从而也能更好地作用于司法实践。”

温情回报 良性互动下的师生情

每周五下午,唐清利的学生会提前给老师买好牛奶和面包,放在讲台上,等着老师从省司法厅匆匆赶回来,给大家带来精神食粮;靖泽华经常会收到学生的节日问候,学生工作后也总喜欢向老师讨教一番;钟尔璞至今记得,去年圣诞节那天,他一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了好几个苹果,学生们笑嘻嘻地祝他圣诞快乐,还细心地用纸袋帮他装好苹果……

对于有实战经验的“高手”,学生们普遍有一种把老师当成偶像的崇敬感,上课听得入神,下课时常请教。而有些实务专家的课甚至要用火爆来形容。成都高新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雷建昌在西南财大开设的《刑事诉讼法》课程,就需要提前占座位。他的课连续开了3年多,几乎场场爆满。而他本人颜值高、口才好,被学生们尊为“雷神”。

在学生们看来,来自实务界的老师会给课堂带来更“接地气”的新知识,对案例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觉得成都市公安局两位老师讲的《刑事侦查与法医学》别开生面。”先文灏是西南财大大三的学生,每次老师讲如何推测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推测案发地等,他都听得格外认真。“这些都是平时了解不到、也很难有渠道了解到的知识。”先文灏很珍惜这种学习的机会。

西南财大法学院大四学生徐镱之印象最深刻的是钟尔璞的刑法课。“钟老师上课的时候会将真实案件拿给我们分析,让我们各自发表意见,进行课堂交流,他会对每一个人的观点进行细致点评,最后再给我们一套比较具体、系统的思路。钟老师不会忽略学生的观点或者认知,而会根据我们的思维来解读这个案例。如果我们的思路有什么问题,他就会‘拎’出来进行讲解,这让我们整理、分析案件的思路变得更加明晰。”徐镱之认为,这种讲解案例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像在实地进行办案商讨,“有很强的代入感。”徐镱之认为,法官或者检察官来学校上课,最大的不同是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引导。如果今后想从事相关工作,就会把他们当做目标,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