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专业户”为啥频频出现?

  
2015-12-02 16:26:11
     
 
  链接
 
  专家:听证会必须告别“专业户”
 
  被称作“听证专业户”的成都胡丽天女士,7年来报名参加全国、四川省和成都市的40多场听证会,被选上23次。23次中她表示“同意”的有13次。来北京参加听证会她还是自费,花了3000元,相当于她三个月的退休金。
 
  胡丽天在各种听证会上频频出镜,一方面是制度有漏洞,令听证会的组织者可以随意安排消费者代表;一方面是听证制度公信匮乏,公民参与度太低,导致消费者代表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听证专业户”存在的制度土壤在于,缺乏透明而公正的消费者代表遴选机制,听证制度对消费者意见表达缺乏足够的尊重。
 
  如每一次价格听证会究竟有多少消费者以及都是谁提交了申请,公众很少知情。如果主动申请的消费者代表过少,如前段时间,广东东莞市物价局水价听证会甚至无人报名,那么,这样的听证会程序是否应当自动终止?
 
  现行《听证办法》规定听证的消费者代表“也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委托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群众组织推荐”,即使是无人自愿报名,听证会也可以照样开,所以,胡丽天即便没有报名参加2004年的杜甫草堂和武侯祠门票涨价听证,成都市有关部门从所谓的“人才库”中找到她,让她参加听证。
 
  自价格听证成为“涨价说明会”,不尊重民意,最终导致听证会公信流失、民众消极以待。当民众听证的热情退潮之后,那些听证中“听证专业户”就现身了。
 
  声音
 
  听证会应重塑政府公信力
 
  青岛物价局回应称“报名人数过少”,也许并不完全是找借口。是什么导致了报名人数过少?这应该与听证会的专业性缺乏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在听证会召开之前,政府部门有充分告知公众的义务,让公众觉得听证会与自身权益息息相关。对于听证会,更值得关注的是整个过程,包括听证代表的公正产生、听证事项的详细说明等方面都须做好,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参与热情,听证会才不会陷入“报名人数少”的怪圈。
 
  其次,在听证过程中,应保证听证代表的意见被充分吸纳,而不是“说了白说”,在以往的一些价格听证会案例中,即便公众有参与热情,听证代表的意见却并不能决定什么,很难对决策起到影响。在实际执行中,会有多少听证会意见会被采纳?只要采纳过程中的随意性仍然存在,那么听证会的公信力必然受损,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就会降低。
 
  可见,“报名人数过少”背后有着很多问题值得政府部门认真思考。正是因为听证会的不专业,才导致了听证专业户的产生。没有人会轻易放弃为自身权益发声的机会,出现“报名人数过少”的现象不足为奇。
 
  有专家认为,听证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力量,由独立、权威、有公信力的机构对听证会全程进行监督,避免价格主管部门与垄断经营企业结成“利益同盟”;可以要求听证前由审计部门对相关产品的成本进行全面审计,确保听证资料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加强消费者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建设,让听证会参与者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议价权。甚至可以考虑把听证会开到网上,通过网络公布相关资料、进行广泛讨论,降低参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本期作者 肖武 寇宇龙

首页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