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心矫行,以心换“新”

  
2025-07-30 15:16:45
     

陈雨佳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季 实习生 孙琳洋

有人说,社区矫正工作者就是摆渡人,他们风雨无阻、扬帆摆桨,在法律的航道上往返穿梭,只为把社区矫正对象渡到正常生活的彼岸。

这份工作看似平凡,却考验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既要坚守法律的底线,又要怀揣温暖的初心。资中县司法局司法助理员陈雨佳在社区矫正岗位上的三年经历,正是对这份“矫心矫行,以心换‘新’”工作理念的生动诠释。

从偏见误解到认知转变

刚接触社区矫正工作时,陈雨佳充满了好奇与憧憬,以为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一腔热情,就能轻松应对,然而,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

记得第一次面对社区矫正对象时,陈雨佳看到的是一张张冷漠、戒备的面孔,他们对我说的话充满怀疑,不愿敞开心扉,再加上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殊身份”,陈雨佳也会感到胆怯,甚至警惕,并在内心里将他们下意识的“妖魔化”。

社区矫正对象李某,六十多岁,因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当陈雨佳第一次看到工作档案时,心里就犯起了嘀咕,文化水平一栏赫然写着“文盲”二字。陈雨佳犯了难,心想:这平时一定是“村霸”级人物,这种人要怎么管理?那时的陈雨佳刚接触社区矫正工作不久,心里没有底,还带着几分犹豫、几分害怕。

在跟随司法所所长对李某和周围邻里进行走访后,陈雨佳发现,李某虽然文化水平低,但是谈吐很是质朴,做事踏实,跟他说什么也能听进去。“我是文盲,但是我不傻,你们教的这些条条框框我看不懂,但是你们说的道理我还是懂得起。”李某说道。让陈雨佳印象深刻的是,在日常谈话中他告诉陈雨佳:“做错了事,我就要认,就要改,改了就是好人了”。

经过这件事,陈雨佳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面对社区矫正对象,绝不能带有丝毫的偏见和主观臆断,要用一颗博大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使他们能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和工作态度中感受到法治的温暖,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是在帮助他们摆脱过去、重新走向正途。

以心换心 破解矫正难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能主动接受监督管理的还是少数,大部分社区矫正对象没有接受矫正的意识,在他们看来,社区矫正就是走走形式,没有坐牢就等于没有判刑。面对如此困境,陈雨佳的所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社区矫正工作很复杂,但是要谨记一句话,和人打交道,一定要用心。”

2023年夏天,社区矫正对象徐某因寻衅滋事罪获缓刑1年。他脾气暴躁、嗜酒,20多岁仍无业,靠家人接济,信奉“拳头解决问题”,初见便知是难管的对象。

果真如此,在一次公益劳动中,徐某打扫了不到五分钟,就扔扫帚抽烟。陈雨佳上前劝说,他立马用手指着她,叫嚣起来:“我在家都不干这活!”说着就扔掉手中的扫把。见此情形,陈雨佳顾不上害怕,抓住徐某的胳膊,把他拖到旁边,对他说:“我和你一起扫。”于是,陈雨佳捡起扫把递给他,自己也拿起一把开始清扫。他犹豫片刻,终是跟着扫了起来。

其实,陈雨佳知道,徐某的行为源自自幼缺爱——父亲患有精神类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从小便跟着大伯生活。在走访中,陈雨佳和所长与徐某的大伯进行长时间沟通交流,要求其多从思想上关心徐某,并建议让他自食其力。之后,陈雨佳不断与徐某谈心,在得知他找到了餐饮店服务员的工作,虽然工作累、工资也不高,但他说这是自己挣的钱,用着有底气。解矫时,徐某坦言:“我表面狂傲,实则自卑,在一年的社区矫正中,我学到很多、成长很多,绝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

在与徐某相处的过程中,陈雨佳深切体会到:社区矫正对象都是鲜活的灵魂。唯有秉承“公心管理、诚心教育、热心帮扶”,才能走进他们内心,才能打开他们禁锢的心灵,把善的种子种下,让法律的观念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困境,向阳而生终将会遇见美好。

寒暑冬来,叶落新生,不知不觉陈雨佳已经在社区矫正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年。从陌生到熟悉,从轻率到谨慎。有过不被理解的委屈,有过感同身受的难过,有过怒其不争的愤怒……回首这三年时光,陈雨佳思考颇多,收获颇丰。社区矫正对象的“回归之路”,也是陈雨佳从矫治新手到能手的成长之路。“未来,我也会满怀真诚和热情,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做一个有耐心、肯担当、甘奉献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陈雨佳说道。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