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运会织就“立体防护网”,这个安保指挥部为什么强?

  
2025-07-29 09:47:58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文/图

7月25日12时,成都世运会东部赛区安保指挥部(下简称指挥部),一辆无人巡逻车悄然驶入,餐盒温热,数据新鲜——18分钟6公里的路程中,它已识别3处人群聚集点并自主上报。民警们叫它“铁搭档”,但它不仅是送餐的“后勤兵”,更是7只“电子眼”全天候巡逻的“智能哨兵”。

走进成都世运会东部赛区安保指挥部,长约5米的指挥大屏上,智慧联网综合飞行平台、无人巡逻车监测系统等模块实时跳动。这块屏幕背后,是一张由成都市公安局东部新区分局为世运会织就的“立体防护网”。


 


“铁搭档”与“空中哨兵”:科技释放警力效能

7月25日中午11时42分,一辆无人驾驶巡逻车从东部新区公安分局取餐后出发,12时准时抵达指挥部。这辆被民警称为“铁盒子”的无人车,从分局取餐处到指挥部大约6公里路程,耗时18分钟,途中自动识别3处人群聚集点并上报系统,转身又投入下一趟勤务。

“它不仅是后勤兵,还是巡逻兵。”东部新区公安分局世运安保专班民警肖智励介绍道,无人车上的7个摄像头,不仅能看路,还能自动识别并上报人群聚集、车辆拥堵等情况,供操作民警研判。

而它的“空中伙伴”——6架无人机此时正盘旋在场馆上空,在智慧联网综合飞行平台上,6台无人机状态实时显示,操作民警只需点点鼠标、动动手指,无人机便可实现自动起降,按照规划路线开展低空巡查,无人机实时回传监控画面到指挥大屏。目前,这6台无人机,分别布置在赛事场馆、闭幕式场地周边,为赛会安全织起一道“低空防护网”。

地面有无人车,空中有无人机,依托空地一体巡防体系,不仅节约了警力,也提升了效率。操作民警介绍,“空地巡防体系配合地面执勤警力,每天都能对赛事场馆,特别是水上项目和越野项目开展多频次巡逻。而光靠警力走的话,一天最多跑三趟。”

据了解,上述科技产品在年初就已投入使用,并经过多次迭代升级。特别是无人巡逻车,通过日常复杂路况考验并不断调试后,运行越来越顺畅,目前,每天能开展20趟巡逻任务。


“皮尺民警”与“数据战场”:老经验遇上新科技

在科技赋能之外,有一群人仍坚持用最“笨”的办法守护安全。

7月以来,东部新区多次占领成都市高温排行榜第一名,见到东部新区公安分局丹景派出所副所长马廷良时,他刚顶着太阳踏勘完定向越野赛事场地,他用皮尺一寸寸核算出运动员之夜场地的真实容量——2500人,仅为预估值的50%。据此数据,分局调整了警力部署方案。“科技再先进,有些风险还得靠脚步发现。”这名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的民警笑道。

26岁的专班民警肖智励,则代表着新一代的“科技派”。可面对这片陌生的“战场”,肖智励的第一步还是他最信赖的法宝——以脚步丈量平安。他深知,再科技的图纸也代替不了双足的实地感知,再周全的推演也需泥土气息的验证。他带着世园会积累的经验,用3个月踏勘10万平方米比赛区域,每一块区域的功能划分,每一处通道的人流测算……都在他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逐渐清晰。

马廷良的“皮尺”和肖智励的脚步,量出的不仅是数据,更是一个公安民警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马廷良常常对自己的队员强调的那样:“平安得用脚走出来、用数据算出来、更得用心守出来。”


从世园会到世运会:四川公安守护下的平安进化

2024年世园会时,东部新区公安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如今世运会,科技与经验的融合已催生质变。马廷良深有感触:“过去是‘事后救火’,现在是‘源头算账’。”

从施工单位入驻那一天起,马廷良就为每个工地建立了台账,审核施工人员背景,主动对接沟通工程进度,提前介入管理,工地矛盾纠纷总量大幅下降。

从世园会到世运会,变的是执勤点位,不变的是责任坚守,四川公安对即将交出的平安答卷充满了信心。


夜幕降临,指挥部大厅依然灯火通明。大屏上,无人车正穿越夜色运送防暑物资,无人机红外镜头扫过水上项目赛道。在这里,科技的助力与民警的汗水共同织就一场国际盛事的平安底色。正如守护这场国际赛事的民警们所说的,“用创新丈量安全,以忠诚守护梦想”。

编辑:王硼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