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季 实习生 赵语含
作为隆昌市的一名基层司法所所长,罗晓梅始终相信,社区矫正不仅是法律的执行,更是一场对生命的救赎。
2023年11月,罗晓梅接手了兰某某的社区矫正工作。初见这位中年男子时,他面色憔悴,神情拘谨,眼神里交织着不甘与迷茫。他的故事,让罗晓梅深刻体会到:冰冷的法律条文背后,更需要的是人性的温度与责任。
初识:一个破碎的中年人生
兰某某,51岁,曾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中学教师。然而,命运的转折让他从三尺讲台跌落至人生的低谷。2023年7月,他因传播性病罪被判处缓刑一年。案件背后,是他长期与艾滋病抗争的无奈,是他因法律认知偏差导致的错误选择。更让他痛苦的是,判决后,他被单位开除公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每月2000元的抗癌药费、女儿的求职困境、对刑罚是否合规的质疑,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心头。
报到那天,他反复念叨:“罗所长,我只是不服!我的检测结果早就转阴了,而且那种方式根本不会导致传染,为什么还要判我?开除公职的规定是11月6日才执行的,可我的判决是11月2日啊……”他的声音颤抖着,眼里满含泪光。就在那一瞬间,罗晓梅明白,他需要的不仅是矫正监管,更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破局:用倾听与共情融化心墙
面对兰某某的焦虑,罗晓梅首先组建了矫正小组,成员包括社区干部、龙市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兰某某的亲属。考虑到他的病情和隐私,罗晓梅与小组成员们严格保密,通过走访发现,兰某某有自杀的想法,综合各种情况矫正小组为他量身定制了矫正方案:减少集体活动,以居家学习、劳动为主;每月两次面谈,定期心理疏导,用耐心倾听他的委屈与不甘。
起初,他总在深夜打来电话,反复诉说对判决的不满。罗晓梅告诉他:“兰老师,法律程序已走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矫正小组联系律师为他解读法规,解释缓刑执行日期的法律效力;陪他翻找政策文件,确认单位处理的依据。虽然结果无法改变,但他逐渐意识到,与其困在过去的争执里,不如为未来寻找出路。
帮扶:在绝望中点燃希望
兰某某最深的恐惧,是“活不下去”,最大的心理障碍是没面子。肺癌、胰腺癌、艾滋病……疾病缠身的他,每月药费如流水,女儿刚步入社会,父女俩相依为命。
一次走访中,他攥着药盒苦笑:“罗所长,我真怕哪天闭了眼,女儿连我的丧葬费都凑不齐。” 这句话刺痛了我。社区矫正不仅是监管,更是救赎。隆昌市龙市司法所迅速联动响石镇政府,为他申请临时救助,并承诺缓刑期满后优先办理低保和医疗救助。同时,罗晓梅多次与他女儿兰某艺通话,鼓励她多关心父亲:“你爸爸最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和支持。”渐渐地,女儿从杭州寄来的信件,字里行间都是对父亲的牵挂。兰某某读信时,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为了女儿,我也得挺住。”
经过不断的心理疏导,兰某某的社区矫正逐渐步入正轨。他每天按时签到,认真撰写思想汇报。他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罪人’,周围的邻居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但现在明白,司法所没放弃我,社会也没抛弃我。”
就在最近,他悄悄告诉罗晓梅:“罗所长,我在物流公司找了个文员的工作,自食其力,不能再过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的生活了。”那一刻,我内心震撼,眼眶也湿润了。这个曾深陷绝望的男人,终于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勇气。
法律有尺度,矫正有温度。兰某某的故事让罗晓梅更坚信:社区矫正的终极目标,是让迷失的灵魂找回尊严与希望。“作为司法人,我们既要手握法律的戒尺,也要怀揣人性的温暖。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背后,都是一段跌宕的人生;每一次帮扶,都可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这条路,我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罗晓梅说道。
后记:如今兰某某已经解除社区矫正,罗晓梅帮助他在第一时间办理了低保,每个月能领取7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在整理兰某某的社区矫正档案时,他个人总结的最后一句话格外醒目:“感谢你们让我相信,人生即使触底,也能绝处逢生。”这或许就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让迷途者找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