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故事|一张迟来的“全家福”

  
2025-07-23 17:29:05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赵语含 川东监狱供图

高墙内,总有一些深藏的牵挂,如同埋在心底的种子,等待着被温暖唤醒,指引迷途浪子走向新生。近日,川东监狱亲情会见上,罪犯游某某与两个失联多年的孩子相见,他眼中流露出久违的希望,哽咽着对民警说:“谢谢警官,谢谢警官……”这令人动容的一幕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改造故事?

石沉大海的家书


入监以后,游某某委托其他罪犯撰写的家书从未收到过回信,曾经烂熟于心的妻子电话号码也变成了空号,日复一日的失联,如同无休止的滴水,不断侵蚀着他仅存的希望,每天在“老婆娃儿过得咋样”的焦虑中煎熬,他开始失眠,整日对着窗户发呆,如同被抽去了灵魂,改造表现也一落千丈,甚至出现抗拒管理的苗头……川东监狱主管民警敏锐察觉了他的异常,悄然开展了一场“寻亲行动”。

民警先同游某某户籍所在地司法局取得了联系,得到的消息却令人心碎,他的妻子半年前已因病去世。随后,民警辗转联系到游某某老家的村党支部书记,拼凑出更残酷的现实:妻子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靠政府资助上学,假期寄住在游某某远房侄子家。民警立马拨通其侄子的电话,经过反复沟通,侄子将游某某家中的情况详细地告知了民警。

“我想见见我的娃儿”

一个午后,主管民警将游某某带到谈话室,将其爱人去世的消息告知了他,得到消息后,游某某瘫坐在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接下来三天,监区民警们轮流对其开展谈话,讲述孩子的近况:“大娃能帮着做家务了,小娃在学校拿了奖状呢。”“你要是垮了,孩子以后靠谁?”这些话语像一缕缕穿透阴霾的暖阳,驱散了他心底的绝望,一点点唤醒了他对责任的感知和对未来的期盼。

第四天清晨,游某某哑着嗓子问:“警官,我能见见我的娃儿吗?”孩子成了他绝望中唯一的亮光。为了点亮这束光,民警决定促成亲情会见,但难题摆在眼前,来回两千多公里的遥远路途,农忙时节,侄子抽不开身,民警没有气馁,反复沟通,协调村委会帮忙照看果园,强调这次亲情会见的重要性。最终,侄子带着游某某一双儿女赶赴川东监狱参加会见。

“爸爸,我们等你回家”

会见当天,当会见室门被推开的那一刻,游某某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身体止不住地发抖。两个孩子怯生生地探进头,看到游某某的瞬间,齐声喊道:“爸爸!”这声呼唤,瞬间打开了游某某的泪闸。他想上前抱抱孩子,双手伸到一半又猛地缩回,在衣角上反复摩挲,眼里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砸在地上。

半小时的会见里,孩子们讲述着家中的情况和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游某某的目光紧紧追随着他们,一边听,一边擦拭着眼泪,嘴里不停念:“好,好,爸爸一定好好改造,早点回家。”临别时,民警拿出相机,为他们拍下三年多来的第一张全家福。两个孩子趴在游某某耳边,轻声说道:“爸爸,我们等你回家。”


如今,游某某在改造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他努力学习,认真改造,在给孩子的信里,他用刚学会的字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在学认字,等爸爸回家。”这些“笨拙”的笔画,承载着一个父亲最朴素的承诺。

从绝望到重燃希望,游某某的蜕变之路离不开民警的“不放弃、不抛弃”,也离不开亲情的强大感召。“每改造好一名罪犯,就能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稳定一方百姓”,四川监狱将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帮助罪犯走出“泥泞”、重获新生。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