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坚持 “熬”出最暖的新生路

  
2025-07-23 17:31:41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赵语含 崇州监狱供图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即到,热浪裹着劲儿扑过来。在崇州监狱的高墙内,民警制服后背的汗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们用看似微小的坚持,诠释着“人间值得”的重量——把安全系在每一次巡查脚步里,将温度融在每一次个别谈话中,让新生的希望,在微小的蜕变中悄然萌发……

几句家话 浇灭心头火

监区操场角落,罪犯李某的眉头紧锁。崇州监狱民警李万顺关切地问:“家信里有难事?”李某肩膀一垮:“娃期末考砸了,媳妇说管不动……”话没说完,李某眼圈就红了。李万顺没有急于说教,而是分享起朋友辅导孩子的“翻车”经历:“那小子数学考了60分,他爸气得直拍桌子!”等李某嘴角微松,他才缓缓引导:“你现在要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家,正好陪娃升初中,一切都来得及。”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发生。有的罪犯为犯下的罪行懊悔、为家里事焦虑,民警总能从紧皱的眉头、说话的快慢里,看出藏在心底的疙瘩。“天热容易上火,把小情绪及时排出去,才不会憋出大事。”二监区教导员时常在晨会上这样说。一杯水、几句聊,看着琐碎,却像夏天的风,吹走了不少火气。


一步一查 堵死小漏洞

“这天气,电线老化快,一点破皮就是隐患。”深夜突然下起大雨,特警队民警检查各种用电设施。手电的光在夜幕里晃动,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

这样的排查,每天要走近两万步。监舍窗扣得牢不牢?冰箱的锁牢固吗?围墙周界安全吗?食品保质期到啥时候?……在民警的巡查日志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小事”。“监狱安全像垒积木,少一块都可能塌。”老民警常这么念叨。


一技之长 点亮新生路

“就像种庄稼,得看苗施肥。”大暑期间,民警们给不同罪犯“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文化课、技能培训、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这些方案连在一起拼成一条条精准的改造路,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罪犯走向新生的道路。

罪犯赵某爱画画却未曾系统学习,民警鼓励他参与文化活动,画笔舞动间,他的改造态度悄然转变,笑容也多了起来。以前总嘟囔“学了没用”的罪犯吴某,上个月参加西式面点培训拿到合格证,红着脸说:“出去好歹有口饭吃了。”这些变化,民警都看在眼里。一点特长,足以照亮迷途者前行的方向,点燃重塑自我的信心。

一声哽咽 牵动一串事

“妈,你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去化疗……”亲情电话里,罪犯王某声音发颤。一旁的民警立刻记下“母亲患重病需化疗”的关键信息,通话结束后就对罪犯王某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这些话里有软肋,也有改造的劲儿。”老民警说。

这个曾经因为冲动打架而锒铛入狱的罪犯王某,在听完民警的一番暖心话语后,眼眶泛红,对着民警深深鞠躬,声音略带沙哑地说道:“我妈总说‘好好听话’,现在才懂,你们是真为我好。”这样的瞬间不时发生——一声乡音、一句牵挂,经民警的手,变成了沉甸甸的改造决心。


民警们整理着监管台账,记录着个别谈话,标注着隐患整改情况,备注着亲情电话反馈信息……一笔一画,镌刻着责任与期盼。

这些日复一日的小事,像大暑天的文火,慢慢熬着、焐着,让一颗颗冰封的心渐渐融化。热夏总会过去,可这些藏在暑日里的坚持,终将长成罪犯归途路上的绿荫。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