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风起燕郊,三河广告牌——连续一周,媒介置评,网络霸屏,舆论沸腾。一度让人困惑无力的是,难道三河市内无舆情,是否连红绿灯的绿都照不进去?“绿肥红瘦”的始作俑者有何凭恃,竟能硬扛一周?好在昨天几大央媒接连发声后,如今终于迎来大结局——“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4月15日新华网)。
现代社会,有个基本原则,即在公权领域,权力之手不宜伸得过长,否则很可能越界,侵犯公共利益,所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在民间私域,则刚好相反,“法无禁止即可为”,因为公共尊严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就是以个人权利的自由舒展为基础的。
消息最初还是来源于网友发布视频称,三河要求所有牌匾不能使用红色,城管口头传达,没有任何依据。商户需自行拆除,替换也没有补偿,一时原因成谜。值得一提的是,3月20日就有老板发“广告牌更改颜色,各位顾客别走错”的自救提示视频,而直至半个月后,当地招牌图片流出,或因蜜雪冰城的网红身份,才引起这波舆论关注。
多年前就有过各类这种折腾,有传某市打算斥资上亿为全城屋顶统一上色的,也有类似店招必须白底黑字的,虽然也会有事后的释疑,但都未能平息舆论。就因为类似的大一统审美,强制性的“城市立面景观整治”完全可能是拍脑袋决策的产物。
民众除了操心柴米油盐,很少有闲情去关心哪栋楼着色不符合自己审美,店铺招牌字体颜色是否合适……与民生福祉休戚相关的公共民生市政领域很多,那些才是城市的良心,是检验权力品质和行政伦理的指示剂。
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而不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涂脂抹粉的空白试纸。“权力美学”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学、伦理学。我的招牌我做主,是素颜朝天还是选择浓妆艳抹,是瘦金体还是赛博朋克风,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旁人无可置喙。但若是千万人组成的最本真的城市容颜,却被当地主政者认为尚存瑕疵,权力之手欲介入为之整形美容,替这座城市规划出一副理想的面容,那么,请问这种整形权力是谁赋予的?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民生问题排在头位的,绝不会是店铺招牌的颜色和装饰问题,而是民众是否有存身之所,有处世之业。食而安,居而宁,行而畅,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了,然后才能顾得上审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食有肉”必须排在“居有竹”的前面,这是物质第一性问题,也是执政者的施政方向和价值次序的问题。颠倒了价值次序,或也表明权力失去了有效制衡,本该为民所用的公权成为发号施令的私器。
“广告不得有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这是上位法,只要店招不违法,底色如何,城管或曰城市规划的土办法,不得与之相悖,公职部分反而应努力维护“民生底色”。类似的公共决策,应该体现公众意见。博弈必须前置,这才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议事规则,也是常识。
免职不是终点,更不能是事后灭火的紧急公关。“责成三河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同时健全长效机制,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这话不能当套话,而是三河乃至全国公职者都该补上普法课。法无授权即禁止,权力必须谦抑;法无禁止即可为,权利方能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