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慧 赵文
【人物小档】
舒馨,女,汉族,39岁,四川省成都市国力公证处驻甘孜州办证点主任,2011年取得公证员资格,至今从事公证事业14年。在甘孜任职期间,她带领团队办理公证案件5000余件,赢得了藏族群众的广泛赞誉与信赖。2025年1月10日,舒馨入选法治日报社主办的2024年度“十大法治人物”,成为该年度唯一一位公证行业获奖者。
2024年8月,舒馨和同事乘坐的巡回办证车行至塔公至丹巴路段时突遇暴雨,后方山路塌陷,办证车后的三辆轿车坠入激流。“当时我们与死神擦肩而过。”带队负责此次巡回办证工作的舒馨每次回忆仍心有余悸。雪域高原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地质灾害多发,但为了让偏远地区群众也享受到公证服务,舒馨和她的同事们选择勇往直前,穿梭于甘孜的雪山与村落之间,完成了丹巴、道孚等5县的巡回办证任务。
2024年,公证员舒馨带领团队在道孚县开展普法宣传、巡回办证活动
得知自己入选“十大法治人物”,舒馨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公证人的不易确实需要被更多人看见,很荣幸作为公证行业的一份子,在全国的舞台上让大家看见公证为法治建设做出的贡献。”作为一名在高原工作的公证员,舒馨就像当地藏民喜爱的格桑花一样,耐得住风霜,也散发得出馨香。她用14年的坚守证明:公证为民之心,如格桑花般年年盛开,法治为民的温度,犹如暖阳照耀,温暖着前行的人们。
公证护航 重建废墟上的希望
横亘在横断山脉皱褶里的泸定城,地质结构活跃、灾害多发。2022年9月5日那场6.8级的地震尚未平复,2023年再度发生5.6级余震。就是在这个时候,舒馨临危受命,接过重任赶赴国力公证处驻甘孜州办证点任职,主要负责泸定办证点的筹建和为受灾群众办理公证的任务。
灾后重建过程中,一些受灾群众选择不要安置住房只要补偿款,这就需要出具一份“投亲靠友声明”的公证书。考虑到灾后交通不便,加上多数群众住在较为偏远的山村,舒馨积极发动受灾地区政府和村“两委”的力量,以村、镇为单位,统一收集群众诉求和相关材料,在线上为大家办理公证事项,并累计减免受灾群众20余万元的公证费用。
刚刚忙完灾后重建的公证服务工作,在大渡河畔的泸定桥景区,一起因烂尾楼引发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又走进了舒馨的工作日程。因被执行公司无力支付建材商的货款和部分农民工工资,法院决定依法评估拍卖这栋烂尾楼以支付上述欠款,邀请舒馨为烂尾楼现状提供保全公证服务,以便烂尾楼改造工程顺利启动。正当人们认为事情就要画上句号时,新业主却发现,楼体内外散落的建材让改造工程停滞不前,更棘手的是,被执行公司和建材商均对这批废弃建材不理不问、避之不及。于是,舒馨带领团队进驻现场,连续三天从拂晓忙到深夜,清点出数十吨建材并妥善封存到指定库房。在公证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改造工程如期推进,如今这里已建成豪华酒店,成为泸定桥景区的新地标。
昔日破败杂乱的烂尾楼已改造为豪华酒店,成为泸定桥景区的新地标
从灾后重建到烂尾楼重生,鲜红的公证印章始终精准地印刻在法治经纬中,让“投亲靠友声明”化作万家灯火的通行证,让数十吨废弃建材在公证书里重获法律坐标,让公证服务成为重建希望的有力保障。
格桑盛开 法治之光照亮康巴大地
2023年,舒馨收到了来自甘孜某偏远县城的一位百岁老人的办证申请。老人想办理一份遗嘱公证,但由于行动不便,希望公证员上门服务。舒馨和同事便连夜驱车10多个小时到达老人家中。舒馨在与老人交流时了解到,老人想要将名下的一处房产作为家族祖宅传承下去,希望自己的这一愿望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得以实现。舒馨建议,在遗嘱中约定将此处房产设为老人的孙辈“共同共有”,且“不得变卖,代代相传”。望着公证书上鲜红的印章,老人像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满意地笑了。
在泸定县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员舒馨正在为老年人办理遗嘱公证
类似的事情在舒馨的从业生涯中并不鲜见,她让当地群众意识到,公证是每个人都能信赖的法律保障。除了让群众了解公证业务,舒馨还积极开展普法,充当“普法志愿者”,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她经常将当地群众加入微信好友,通过微信解答大家的法律问题。“有一天,一个当地的女青年突然找到我,要求做一份夫妻财产约定,这在当地很少见,我想可能是上次在办理财产继承公证的时候,我顺带普及了一些相关法律知识,这些给了她启发。”舒馨说。这两年,舒馨的微信好友增加到了上千个,大多数人都是与她不太相识的群众。一旦遇到法律问题,这些“微信好友”总是会想起让他们信任的“舒老师”,通过手机咨询。而舒馨总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条咨询,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这样随时拿起手机普法已经成了她的生活常态。
2024年,公证员舒馨带领团队在泸定县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舒馨深知,一人之力有限,唯有团队壮大,法治之光才能永驻高原。她创造性地提出,用在当事人居住地张贴公示公告的方式,灵活处理偏远地区办理继承公证时佐证材料不足的问题。她组织同事分片区“承包”公证服务,将公证员的联系方式和办证所需材料清单制成宣传单,定点分发。她致力于加强线上公证服务力度,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截至目前,泸定办证点平均每年办理公众业务500余件,其中线上业务占比近一半。她主持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定期为甘孜州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等部门,办理土地、矿产出让等现场监督公证业务,并将国力公证处的公证帮扶范围扩大至甘孜18个市县,促进甘孜地区公证业务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法治如同格桑花的种子,在康巴大地上生根盛放。在丹巴“美人谷”、“天空之城”理塘,公证誓词响彻选美大赛、赛马会等文旅活动现场,助力热情奔放的康巴文化转化为如火如荼的文旅产业,承办方赞叹道:“有了公证加持,老百姓更信服比赛公平!”在猴子岩水电站格宗移民集中安置点,来自7个村的189户移民在全流程公证下抽签选中了自己的新居,江口新村居民王三妹高兴地说:“今天有公证员全程监督,这个分房绝对是公平公正的,我们老百姓非常满意。”
2023年,公证员舒馨(左一)带领团队在丹巴县对猴子岩水电站格宗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抽签分房进行现场监督公证
扎根高原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成都离家到两百三十多公里外的甘孜州泸定县工作的决定,起初遭到了全家人一致反对。尤其是初到甘孜时,母亲见舒馨朋友圈晒出的冻青的双手,心疼地劝她:“回家吧,那里太苦!”舒馨自此不再发类似内容,只分享甘孜的蓝天白云。丈夫在工作之余来到泸定看望她,恰好遇到深夜地震,临走时担忧地叮嘱她:“等这里的工作结束了,你赶紧平安回家!”舒馨明白家人的担心与牵挂,更对不能照顾家庭深深愧疚,但她深知,这里的群众更需要她,需要像她这样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她收起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
甘孜州上百万人口中,藏族占比近八成,语言沟通成了一件难题。工作之余,舒馨就向当地人学习藏语,现在她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沟通。“哪怕只会说一句简单的‘你好’‘再见’,也能让群众感受到尊重,拉进与他们的距离。”舒馨说。在办理公证业务时,尤其是遇到年纪大又不会汉语的藏族群众,舒馨就主动寻求当地司法工作人员或是村干部的帮助,请他们一句一句翻译给办事群众,确保群众听懂每一句话。看着群众从听不懂公证术语的茫然表情,到一遍遍笑着对自己说谢谢,舒馨知道公证为民的真心已然消融了语言的隔阂。
“舒老师为人很热心,经常有群众电话咨询法律问题,她都是义务解答。我们去村里走访时,总能遇到群众主动跟她打招呼,夸她帮了自己的忙,评价都很高。”泸定县磨西镇政府工作人员侯倩说。
“舒老师不仅专业能力强,脾气还好,办起公证细心又耐心,总能让当事人信服。”同事杨雪庆评价道。曾有当事人在办理公证时因不理解提交相关资料的原因而拒交资料,任凭杨雪庆如何解释,对方都不肯配合。舒馨得知此事后,主动联系了当事人,经过一番说法理、析情理的耐心解释,当事人很快交来材料顺利办理了公证业务。舒馨的耐心细心与沟通能力让杨雪庆十分佩服。
在舒馨与藏族群众的每次握手、每通电话中,一种悄然的变化正在发生,不知何时起,泸定成了舒馨心中的“第二故乡”,她时常会在上班途中听见群众亲切地叫一声“舒老师”,会在炎炎夏日收到曾服务过的当事人“耍坝子”的邀约,会在工作时因当事人一句“我要办个公证才放心”的感慨而由衷自豪。那些从她手中诞生的公证书里,不仅留存着法治的力量,更生长着跨越民族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