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视频由省司法厅提供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身心健康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中小学等教育机构,是未成年较为集中的场所,也是校园暴力与欺凌的易发、高发场景。又到一年开学季,这一期的法博士普法微课堂联合团省委为大家带来开学“法治第一课”,教大家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
/案例/
从言语侮辱到殴打伤害
“未成年”不是霸凌者的“保护伞”
今年暑期档,一部围绕校园霸凌事件展开的悬疑电影《默杀》刷爆网络,引发关注。全面展现了被霸凌者的恐惧无助、霸凌者的狂妄极端,以及学校、老师及其他家长的沉默和纵容。然而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这样的场景并不仅仅停留于影视剧当中,还真实的在大中小学校里上演着。
在四川一所中学内,小龙(化名)被几个同学“请”到了学校的楼梯间内,在这里,等着他的是一场有预谋的“霸凌”。
带头的男生一把将小龙推倒在墙角,开始一边拍视频一边辱骂殴打小龙,并强迫他下跪。原来,几人之所以报复小龙,是因为几天前在校园里,小龙与带头的一名男生发生了几句口角,没想到矛盾升级,男生叫来了多人想给小龙一点“颜色看看”。最终,小龙全身多处受伤,脸部、头部、鼻腔出血。
此前,北京一学校在校生高某某也遭遇了和小龙相似的校园霸凌。被同校5名女生殴打致轻微伤,并导致心里产生严重阴影,无法正常生活学习。
法院经审理认为,霸凌者随意殴打辱骂他人,造成轻微伤的行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破坏社会秩序,构成寻衅滋事罪,被判十个月至一年不等有期徒刑。
/说法/
校园霸凌 未成年霸凌者、家长、学校将共同担责
像电影当中一样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对同学实施校园霸凌,可能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施暴者的行为已经构成欺凌,被霸凌者受到身心伤害,可以要求施暴者进行赔偿。
由于当事人均为未成年人,根据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规定,被霸凌者的家长可以以她的名义要求霸凌者及其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同时,由于霸凌行为发生在学校,如学校未能尽到教育管理职责,也有权要求学校承担侵权责任。
我们常常听到“校园霸凌”这个词,什么是校园霸凌,有哪些行为属于校园霸凌?
从言语辱骂到肢体冲突、财产损害、人身伤害,校园欺凌的行为有多种,总体上表现为同学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校园欺凌不仅给受害者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甚至还可能带来伴随一生的心理阴影。
校园霸凌从较轻的言语侮辱到产生实际人身伤害的殴打、暴力威胁,再到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根据霸凌行为及后果的程度,分别面临怎样的法律制裁呢?
根据霸凌行为及造成后果递增的程度,将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层面。
①民事责任
校园欺凌行为的实施者一般承担侵权责任,如果欺凌者是未成年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②行政责任
在校园欺凌行为中,除了民事赔偿责任外,如果是以殴打、虐待等暴力方式实施的,虽然不构成犯罪,但是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欺凌者应当受到治安处罚。
③刑事责任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果真的在校园里遇到此类问题,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要自己硬扛,更不要擅自采取错误的解决方式,让自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遇到相关问题和烦心事都可以拨打12355进行电话咨询或者微信搜索“成都12355”进行网络在线咨询,将得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公益法律援助服务。
去年4月,志愿四川推出“青春志愿·与法同行”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3.68万人次参与,累计服务时长103万小时普法宣传。通过法律宣传,让更多青少年知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未成年人学会拿起法律武器,采取正确方式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