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琪舰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刘文慧 文/图
2023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省考断面水质和水功能区水质首次全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其中国考断面优良率在全国排名同比上升1位,名列全国第一,创历史最好水平,2023年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交出高分答卷。1月1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了该消息。
具体来看,2023年全省水生态环境改善主要体现为两大历史性突破。一是全省断面水质优良率实现了“三个100%”的历史性突破,去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100%”达到优良标准,优良率分别较“十四五”初期提升3.9、7.1、0.35个百分点。二是长江、黄河干流及一、二级支流水质总体达Ⅱ类的历史性突破,长江、黄河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嘉陵江、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涪江、渠江、安宁河、岷江流域水质总体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沱江干流水质由“十四五”初期的全流域Ⅲ类提升至总体Ⅱ类,Ⅱ类及以上水质国考断面已提升到88.9%,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我省加快水环境保护由单一的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转变,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坚持“夯实水污染治理基础”和“补齐水生态保护短板”两手发力,着力提升水环境管理质效,在若干难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切实构建“一体治水”新格局。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河长指挥、部门落实、社会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始终坚持以省委书记、省长为总河长的水环境管理指挥体系。2023年,全省25名省领导担任省级河湖长带头巡河督导指挥,省市县乡村五级5万余名河湖长认真履责尽责,巡河问河176万余次,推动6万余个问题整改。坚持用法治手段守护水清岸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一河一法”治水格局,沱江、嘉陵江、赤水河等流域保护条例陆续颁布实施,岷江保护立法加快推进,与云南、贵州、重庆加强立法协作,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保护奠定坚实的法治保障。
以三水统筹推动系统治理。逐年印发实施水质达标提升攻坚方案,强化枯水期水质管控和汛期污染物削峰,统筹实施“补短板、强园区、整排口、治总磷、灭黑臭”五大专项整治,2023年实施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等项目390个。目前,全省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177座,完成281个园区问题、30364个排污口、148个“三磷”问题整治,105条城市黑臭水体总体实现长治久清。
以能力提升巩固管水治水成效。注重帮扶指导,统筹枯汛期流域水质达标和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组织专家分流域、分地区开展12轮次暗访暗查,健全一河一院(所)专家帮扶机制,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推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落实到最小单元。去年以来通过暗访帮扶发现问题289个,有力地帮助地方推动问题整改。会同周边省市建立长江、赤水河、黄河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省内21个市(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