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2023年12月19日中午,中国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消息传开,法学界为之震动。作为中国法学界泰斗级的人物,江平一直是深受学界敬重的知识分子。他曾参与多部法律的起草,一生为中国的法治化进程而鼓与呼。他始终认为,中国走向法治,走向民主,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潮流。在法治四川建设的历程中,江平曾来到天府之国,为法治四川建设建言献策。
时间回到2014年的盛夏。
2014年8月4日下午2时,骄阳似火,四川科技馆学术报告厅,全国媒体“法治四川行”专家座谈会上,当时已经84岁高龄的江平从北京来到蓉城,与五位四川本土专家学者一起展开了一场以见证法治四川新进程为主题的“高峰座谈”。
这一年,被称为四川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改革成为主旋律,法治成为最强音。在2013年底,四川制定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当时,四川正着力编制《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试图为纲要确定的各项工作的实现和实效程度提供方向性依据。
《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及指标体系建设工作也被江平所关注。“在这趟来四川之前,我看了《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在来了四川之后,我去了解了四川关于依法治省的指标体系建设的相关情况。”论坛上,江平对四川依法治省决策部署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四川在扎实部署推进依法治省各项工作中,很多东西都很有创新,这点“很可喜”。
当天的座谈会结束后,江平接受了四川法治报记者的专访,对当时的法治反腐、法院改革及当时的户籍制度改革等谈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014年,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在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许多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绘就了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蓝图。当时,在上海等地方开始试点省级法院以下实现人、财、物统管,被看作是法院直管、司法独立的有益探索。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江平对此表示完全赞成。他认为,在当年人、财、物能够集中到省一级已经很不简单了。他说:“人、财、物的权力都集中到省里,至少省以下很多部门要想来干预司法判决,作用就很小了。”两年后的2016年,四川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推动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为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提供可靠保障成为我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题中之意。
当年,在谈到司法腐败问题时,江平曾表示,如果官员的贪污腐败是污染了一条河流,那么法官的腐败就是污染了这条河的源头。因为法官、法院是保证司法公正最根本的地方。在谈及普通人如何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时,江平就曾表示,想要确立真正的依法治国,就要确立法律的权威性,包括宪法的权威性,“因为它(宪法)是至高无上的”。他说:“如果要让人民完全信仰宪法,我们先要保障群众对违宪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
江平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四川法学界、司法界也为之震动,不少人士发文缅怀。十年前,在全国媒体“法治四川行”活动中,成都市双流区法律服务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高亮与江平有过一面之缘,“江平教授特别亲切。”高亮回忆道。
当时,不满30岁的高亮鼓起勇气向江平自我介绍。当江平得知高亮一直在基层从事法治宣传教育和矛盾解纷化解工作时,江平勉励他,基层依法治理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江平教授说,定分止争是我们东方独有的智慧。”高亮回忆。
江平告诉高亮,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和矛盾纠纷化解是实现全民普法守法的基础。矛盾纠纷化解要坚持依法调解,一定要坚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调解。江平还预言:“基层依法治理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未来将会更加受到重视,舞台也会越来越大。”江平的寥寥数语,一直激励着高亮。因为江平的鼓励,高亮和同事发起成立了全省首家法律服务志愿者协会,将单纯的普法工作向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转型。
如今,江平题写的“法治天下”碑仍静静矗立于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这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奋斗一生的理想,更是无数法学人共同的信仰与追求!向江平先生致敬!
江平简介
江平,中国著名法学家,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民商法学博士生导师。
1983年—1990年历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曾担任七届人大常委、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1992年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5年任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1995年任北京仲裁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2001年10月12日,被授予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