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村里搞的民宿生意好,来旅游参观的人多了,乱停车的也多起来了,我想给你们反馈下。”“好的,董叔,您说的我已经登记在法治广福的观察日记上了……”秋风拂过田野,蓝天白云下,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广福村“法律明白人”李鹃正在村里的“社区法律之家”接待群众。自成为四川省“法律明白人”实践工作站和成都市首批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以来,广福村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作为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观测点的“基站”作用,赋能村民法治素养提升,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保障乡村振兴有序实施。
广福村是成都市全面推进“八五”普法规划,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成都市创新的“社区法律之家”经验做法被写入国家“八五”普法规划在全国推广,“云学法·云普法+”经验做法被写入四川省“八五”普法规划在全省推广;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确定成都市为全国唯一一个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的副省级城市;成都市10个单位、9名个人荣获全国“七五”普法先进,18个单位、16名个人获评全省“七五”普法先进。
聚焦顶层谋划
确保“八五”普法工作有力推进
2022年4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成都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召开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谋划部署“八五”普法工作,将普法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进行考核评价。
2022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等11部门联合印发《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审阅并作出批示。成都市举办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和工作推进会,配套出台试点工作观察员工作指引、观测点工作方案,公布两批68个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成立百名观察员队伍,开展公民法治素养实地观测,实现四类重点人群观测全覆盖。
成都市完善专职普法处室和工作人员配备,组建普法讲师团1100余人,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近3000场次,并将普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八五”普法以来,成都市、县两级财政共拨付普法经费4400余万元,确保“八五”普法工作有序开展。
聚焦重点内容
抓好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八五”普法以来,成都市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校重点课程和“蓉城先锋·党员e家”、国家工作人员年度学法考法及“谁执法谁普法”重点内容,中共成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市委组织部举办专题培训班。
每年“宪法宣传周”期间,成都市在天府广场“天府一标”处投放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标语,以“线上云联动”形式开展主题宣传,吸引73万余名群众参与互动,同时深入推进“宪法法律进高校”“宪法进农村”等主题活动。每年5月,成都市通过“线下推广、线上引流”的方式开展民法典宣传,吸引170万余人观看,1.76万人次参与线上“云PK”。组织开展“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线上学法暨民法典学考”知识竞赛活动,约10万人参与。
成都市坚持围绕各项中心工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抓好专项主题宣传,截至目前,已开展“一月一主题”普法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240余万人(次)。
聚焦“四大行动”
深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
《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出台后,成都市印发工作标准40条,明确24个牵头部门和单位,为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提供科学指引。
自实施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提能”行动以来,全市已开展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常务会讲法100余次;组织全市108个部门23个区(市)县共11.2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开展线上学法考法,全市2022年度考法平均分93.66分,同比上升7.97%;运用“蓉城先锋·党员e家”学习系统开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专题培训,共5.8万余人参与学习13.4万余次。
为实施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全市已实现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和法律顾问100%覆盖,3151.4万人(次)学生接受法治教育。在全国创新出台“法治校长”“校园法治微课堂”工作制度。目前,全市已分别创建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1所、33所、222所,部、省级示范学校数量稳居全省首位。
在实施村(社区)人员“识法明理”行动中,全市已升级打造“社区法律之家”2.0版2900余个,创新构建“法律明白人”培养“1+1+N”工作模式,授牌“法律明白人”共21949名,平均每个村(社区)达7.2名。
为实施企业单位人员“守法聚力”行动,成都市建立公司律师与社会律师、法官、检察官交流机制。“八五”普法以来,为全市190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800余次,组织法治培训400余次,开展包容审慎柔性执法110余万次,引导企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优化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
聚焦文化建设
有力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八五”普法以来,成都市将15个法治文化设施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项目,结合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四大行动”,建设了集普法宣传、需求收集、资源推广、调查测评、效果反馈5大职能为一体的“可看、可听,可问,可复制推广”观测点68个,得到司法部高度肯定。成都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获评第三批“全国法治教育示范基地”,西部法律服务品牌创新中心等6个法治文化阵地获评第三批省级“法治教育示范基地”,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入选第二批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
为强化法治文化影响力,全市140部作品参加第三届川渝法治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全市司法行政系统8部作品获得平安成都“三微”比赛各类奖项,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亮点工作被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1000余篇次,普法依法治理相关工作内容入选中宣部专题片《良法善治》,司法行政关注度、显示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为增强智慧普法效能,成都市司法局拓宽“云学法·云普法+”智慧普法平台功能,升级推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功能,智能分析群众法律需求。目前,该平台注册人数已达346万。同时,设置热议话题、策划网络互动,有效发挥政务新媒体传播优势,共发布普法相关信息5.6万余条,阅读量超4.3亿人次,新媒体矩阵影响力不断增强。
聚焦依法治理
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
“八五”普法以来,成都市聚焦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以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深化依法行政和行业依法治理,深化专项依法治理为抓手,全面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
在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中,成都市将61个“社区法律之家”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项目,14个村(社区)获评第八、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2个村(社区)被评为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培养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1300余户,行政村覆盖率超过70%。
为深化依法行政和行业依法治理,全市组织开展了重大行政决策案例和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双评选”,以及行政许可设定和实施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全市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专项检查,累计办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160余件、纠正问题50余件。
在深化专项依法治理中,高质量建设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编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打造5G智慧参审室、诉讼服务室和远程会见室,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7000余件、服务群众960000余人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示范调解室88个,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9万余件,成功率98.5%。
聚焦普法责任制
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八五”普法以来,成都市强化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体制,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大普法工作格局,极大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成都市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级各部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清单中,45个部门单位、300多部法律法规、100余个重点宣传时间节点都被逐一压实到相关部门。依托“998法治大讲堂”电台节目,全市市县两级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人员定期做客直播间开展以案说法,权威解读法律法规政策,将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每期覆盖超200万人次。同时,聚焦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中心工作开展普法,围绕“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大运会举办等开展专项普法宣传,充分利用户外大屏、地铁电视、公交电视屏、出租车顶电子屏、公交站台等投放法治宣传标语和法治公益广告5000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