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法评| “演出服用完退货”风波,漏洞何在?

  
2023-10-11 11:23:55
     

特约评论员 林小明

山东菏泽一网店遭遇某小学老师和家长“演出服用完退货”,而被无理由退货的衣服有明显污损,在媒体曝光后,涉事学校与网店取得了联系,卖家的损失随后被追回。

其实,类似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甚至这样的话题也是老生常谈。比较尴尬的是,如此“钻漏洞”手法居然被常用常新,而相应解决手段也还是一如既往——经媒体曝光,偷奸耍滑“薅羊毛”方赔偿对方“填平”了事。

面对如此常用常新的“薅羊毛”手法,同样引发我们的新愁旧感:倘若所有类似事件均需要媒体曝光才能得到解决,那么这样解决显然并非源于内心对公平的认同,而在于来自外界施加的压力。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既消耗了各方的时间成本,又消费了彼此的信任,还消磨了本需培育的市场诚信,何苦来哉?

这次的“演出服用完退货”发生在小学师生身上,最该学习尊重规则与诚信的群体如此做法,折射出小事不小:诚信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代去努力。但,仅从表面去学习能深植内心从而尊重规则吗?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国人”,鲁迅这句话当年的“网红”程度颇高,但我们可能忽略了其中深意——那就是不要用制度以外的诱惑来赌人性。职场如此,官场如此,商场更如此:比如,七天无理由退货就催化了“演出服用完退货”等现象。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从以上意义来说,去责怪买方丢人现眼的行径,或者同情卖方欲哭无泪的愤怒与悲哀,还不如完善甚至严格遵守规则。在“演出服用完退货”闹剧中,最该严格遵守并执行规则的其实是平台,毕竟“七天无理由退货”的前提应该是货品没有污损或破损,不分青红皂白地支持退货,本身就是对该恶劣行为的纵容和支持,当然会引来逐臭之蝇效尤,甚至渗透损害到其他领域

在规则本身有漏洞的情况下,相关人等合理利用规则是无可厚非的,但规则制定者不能熟视无睹或坐以待毙,而应快速应对。类似“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需要在市场检验中常修常补,防微杜渐,形成制度性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避免让偷奸耍滑者“薅到羊毛”。

倘若规则本无漏洞,而是被人为误读误判甚至误操作,比如不符合规则毫无原则的“无理由退货”,而不审视、评判相关退货的理由是否充分、货品是否受到污损或破损,那反倒是不作为的破坏规则。长此以往,良好的营商环境将荡然无存,而最终受损将是我们整个的日出生活和市场环境。

在经济分析中有个假设,即经济意义上的人是自私和理性的,这可能就会导致在面对相关规则时,有漏洞要上,没有漏洞制造漏洞也要上。换句话说,“七天无理由退货”即便没有漏洞,在被“薅羊毛”“占便宜”的过程中当然会出现漏洞,甚至被制造漏洞,因为最大的漏洞就在于人性。完善并严格执行规则,加大惩处不诚信行为的力度,堵上人性的漏洞可能才是治本又治标的良药。

编辑:贾知若   校对:张晓雨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