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庭铭 摄影 向宇
9月15日,2023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天府年会在成都开幕。本次年会主题为“深融十年 智驱未来”,由中国报业协会指导,四川日报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川观新闻承办。
在本次年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周庆安以《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全球观、技术观和媒介观》为题,对“媒介融合的下一个十年主流是什么、新型是什么、媒体是什么以及下一个十年的新媒体形态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进行了分享。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周庆安
过去十年,中国主流媒体转型做了什么?
完成融合平台体系建设、开启融合式内容生产、开启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周庆安介绍,过去十年,中国和世界几乎都处在一个媒介融合的快速历史进程当中。“如果说要回顾这个历史进程,中国主流媒体完成了三件事情,分别是:完成融合平台体系建设、开启融合式内容生产、开启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在周庆安看来,过去十年中国的主流媒体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媒介融合平台体系的建设;主流媒体基本上已经开启了融合式内容生产的历史进程,现在没有一家媒体会在一篇新闻报道、一个深度观察、一个短视频,或者一张图片的运用当中,把它单独作为一种媒介样态放在报纸上、放在大屏上,或者专门只放在小屏上,大家都已经意识到,生产是一个融合渐进的历史进程;主流媒体基本上开启了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现在主流媒体很少只要一种类型的新闻工作者,正越来越期待新闻工作者是一个全媒体人才。
未来十年,新媒体形态应该是怎样的?
生产模式高度扁平化、内容生产具有垂度能力、交互使用感很强
过去十年,主流媒体的人财物和传统意义上的采编体系、结构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周庆安认为,中国主流媒体承担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从来都没有变化。因此,在他看来,下一个十年从“合”到“融”的过程中,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应当坚守“占领舆论工作的主阵地、进行技术驱动以及塑造主流舆论格局”等三个基本历史使命。
首先,在深度融合中,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存在意义仍然是作为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在“主力军挺进主阵地”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践行“四力”,如何提升传播体系能力和国际传播中的效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其次,是从“合”到“融”的技术驱动问题。在从“机构化”向“平台化”转变的过程中,每一家新型主流媒体都承担同样的深度融合任务。但大家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自身特色和个性化要求在何处?这也需要思考。第三是主流舆论格局应该怎么塑造。主流媒体的作用应该是对舆论格局进行塑造,那么主流舆论格局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塑造,同样也需要思考。
基于上述问题,周庆安认为,在下一个十年中,主流媒体应该重点对专业性、媒介信任以及议题选择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十年后的媒体还是媒体吗?那时的新媒体形态应该是怎样的?周庆安认为,以后的新媒体形态应该是一个高度扁平化的生产模式,具有内容生产形态的垂度特点和垂度能力,但同时有非常强的交互使用感的平台型媒介形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新型主流媒体在新型舆论格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舆论角色,应该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智能、智慧、智库‘三智’服务。” 周庆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