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培
折耳根,对于排斥它的人而言,因为其特异的鱼腥气味,可说是一种“怪眉怪眼”难以适口的菜;而对于喜爱它的人而言,则是一种人间至味!尤其对云贵川渝的重口味“好吃嘴儿”而言,可以说是“好吃不过折耳根”!
我接触折耳根已经有40多年了,从早期的排斥、不适到逐步接受,现在已算是它的资深忠实“粉丝”。有时,长时间外地出差或是极度馋口麻辣味的时候,那必须纯粹以一碗凉拌折耳根扒下两大碗白米饭才会心满意足。
犹记得最早尝试这种味道稀奇古怪的野菜还是我10岁时。1978年,我从川西平原老家坝子到父母支边的凉山州冕宁县去,有一天,母亲在饭桌上搁了一碗白生生、脆蹦蹦、切成短节节的凉拌菜,菜上浇着红油辣子、花椒面和酱油,一看就觉着非常轻灵爽口,令人食指大动。我好奇一问方知这菜叫折耳根,开饭后,我急不可耐地拈了几节咀嚼起来,不曾想口腔里顿时充盈满一种非常古怪、类似死鱼腥气且直冲脑门的味道,不由得赶忙吐了出来。母亲不禁抿着嘴笑说,这种菜虽然初次吃的时候会觉得味道怪异,但多吃几次就会习惯,说不定以后还会非常喜欢甚至念念不忘。而且折耳根还能清热解毒,夏天多吃一点儿能消暑止渴、去涩生津,对身体很好。话虽如此,我还是对这种古怪的味道敬而远之,只能偶尔勉强拈上那么一点点。
若干年后,我方知折耳根学名叫鱼腥草,还叫蕺菜、紫蕺、九节莲、肺形草、重药、狗贴耳、鱼鳞真珠草等等。它还有一个更为形象且暗黑的名字——猪鼻拱(四川部分地方别化其音为“猪鼻孔”或是“猪屁股”),应当是意指它是猪儿用灵敏的嗅觉闻出方位再以灵巧的鼻子从土中拱出来的一种根茎类食物。这也不得不佩服这些猪儿们,或许它们才真正是折耳根、松露等上等食材的资格“老饕”,也许正是因为它们不停在原野上东撅西拱,才为人们发掘出了如此众多的美味食材。
折耳根在南方的田野上极其普遍,野外的田埂边、地边、荒芜阴暗潮湿的地方,随处可见野生折耳根在无尽地生长。每当春天来临,折耳根就会从地里恣意冒出,绽开嫩绿的叶子,非常惹人喜爱。如果谁想吃的话,自个儿提上篮子,拿把小锹或是镰刀,不一会儿就能挖上一大篮。
折耳根整体呈扁圆柱形,整棵植株不高,冒出地面的嫩芽和叶子一般只有20厘米到30厘米左右,根茎表面通常呈白色,稍老一点就变为棕黄色,具纵棱数条,每个节都非常明显,下部节上一般都生着绵密的须根,清洗起来稍显繁复。嫩的折耳根比较脆,很容易就能折断。折耳根的叶子是心形互生,初始为淡绿色,稍老则为正面绿色、背面酱红色。其花期在夏秋之季,花为白色穗状花序顶生。
自然野生的折耳根往往难以满足“老饕”们的需求,近年来,有很多人已经专门种植折耳根销售,譬如,成都附近的广汉市高坪镇就大面积种植了这种食材。折耳根的做法非常多,可单独凉拌,也可与其他食材一起蒸、炒、炖,还可以拿来烫火锅,这几年甚至有“好吃嘴儿”开发出了“折耳根拌烤脑花”等黑暗料理。以锡纸盛着粉红幼嫩的猪脑,配以花椒、海椒、蒜蓉、折耳根、芫荽或其他佐料慢火烤制,烤制时滋滋作响、气味醇厚,喷香而滑腻,油滋而不肥,待得享用时轻轻舀入口中,既热辣又温厚,“呼”地一声在嘴里化开,简直好吃惨了,是烤粉们心仪的美食,想起来都馋涎欲滴!折耳根的叶子也可食用,除了有轻微的腥味之外,还略略泛酸,其味道更加独特,往往与莴笋丝相拌作为上佳的佐饭凉菜。
尽管折耳根绝大多数时候只能作为野菜或佐料食用,但在野外食物短缺的特殊情形下,当心中始终保持生存信念的时候,它也能裹腹救命。
据传,春秋时期的勾践除了卧薪尝胆之外,还曾采蕺食蕺。南宋诗人王十朋在其《采蕺》一诗中曾赞曰:“十九年间胆厌尝,盘馐野味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
而在当代,以折耳根坚韧不拔续命的故事也确有其事,四十多年前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负责连队炊事工作的战士肖家喜负伤后从越南丛林辗转爬回到祖国,途中就曾以折耳根充饥救命。当年,肖家喜所在部队完成战斗任务撤退回国过程中,遭到了越军重重包围。肖家喜与几名战友被分割后,不幸右臀部中弹负伤,孤身一人的他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在处境险恶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了逃避越军的围追搜捕,他白天钻山洞,蹲草丛,判定方向,选择路线,夜晚则根据北斗星指引的方向潜伏突围。当时,除了身上的一小撮盐巴和半壶水外,他没有一粒粮食。饿了,他就沿途挖马齿苋、折耳根、灰灰菜等野草充饥。伤痛和饥饿的折磨令他一天晕倒多次,醒来后仍然继续向前爬行。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爬行8个昼夜,终于回到了祖国。而他随身携带的半自动步枪、手榴弹和三百发子弹等武器一件未丢。之后,部队授予肖家喜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钢铁战士”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