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人大、法院联手 直播间首谈地方性法规“四入”工作

  
2023-08-02 13:45:51
     

于波尔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禄

作为全国首批被赋予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6年来,泸州共制定出台了10部地方性法规。4月26日,泸州召开地方性法规列入普法、进入执法、融入司法、纳入监督“四入”工作推进会,旨在切实提升地方性法规实施效果,努力做到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以高水平法治建设护航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泸州两级法院,是怎样将地方性法规融入司法的?地方性法规融入司法,将给泸州市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影响?8月2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权、泸州中院政研室主任何锋走进《泸法麒麟法治访谈》直播间,就市民关心的相关问题作出权威回应。

通过地方立法,改变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

张权: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根据《立法法》相关规定,设区的市一级人大及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立法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以小切口推进精细化立法,杜绝“大而全”,突出“小而精”。比如大件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作出回应:应当投放至指定地点,或者预约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生活垃圾分类服务单位等上门回收。再比如广场舞扰民、小广告乱贴乱设,如何破解?《泸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给出了答案:占用公共场地跳坝坝舞,如果噪声超标且拒不整改,组织者、领舞者、音响提供者、主要参与者等将面临50元至200元不等的罚款。泸州是全国文明城市,疫情期间,《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将“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等写入条例,通过立法改变人们的文明卫生习惯。所以说地方立法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提高老百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地方性法规用于判案于法有据

泸州颁布的10个地方性法规,覆盖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垃圾分类,泸州两级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中,如何将地方性法规融入司法实践的?

何锋:关于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行政案件。因此,在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律明确规定了地方性法规作为裁判的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在民事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裁判文书中,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可以直接引用。例如:全市两级法院在审理物业纠纷、违法建设、公益诉讼等各类案件时,应当适用市人大及常委会颁布的相关地方性法规。但是,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刑事案件中不能引用地方性法规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泸州两级法院在民事、行政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将地方性法规作为裁判的依据或者说理的依据。

地方性法规“融入司法”的形式多样,法院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将地方性法规作为判决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判决的时候写明按照哪一个地方性法规的哪一条作为判决的法律依据。裁判文书在说理的时候可以引用地方性法规,让裁判文书说理更加充分,更符合地方实际。在司法建议、判后答疑、普法宣传等活动中加以运用。例如:被告人詹某某、郑某某等非法猎捕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彩鹮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法院引用了《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作为判决的依据,本案引起央视《今日说法》关注。

地方性法规从“文本”走向“行动”

关于对地方性法规的普法宣传方面,张权表示,目前已建立三个机制,不定期组织市法、检、公、司等部 门开展座谈、问卷调查、理论研讨、立法后评估。对10部地方性法规再次进行系统性学习,固本培元,打造一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司法队伍;县(区)“两院”向市“两院”每月报送台账,市“两院”向市人大常委会每季度报送台账,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清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相关专委会进行督办。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利用好中央、省级、市级媒体平台以及“两院”系统宣传平台,做好地方性法规融入司法案例的宣传。让典型案例,成为提高广大群众法治意识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成为广大群众认识、了解、读懂地方性法规的科普之窗。

何锋:2017年以来,泸州两级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积极主动适用地方性法规。特别是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安排部署“四入”工作以来,泸州中院强化工作措施,努力让地方性法规从“纸上”走到“庭上”,使“文本上的法律”真正成为“行动中的法律”,将地方性法规适用工作情况纳入全市两级法院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将地方性法规中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条文进行梳理、学习,不断提升审判人员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司法能力;建立定期通报和台账登记制度,对全市两级法院推动地方性法规“融入司法”工作实行每两月通报1次,按照“一法规一台账”方式,严格落实“每案必报告”机制。2017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在案件审理、司法建议、判后答疑中适用市级地方性法规72件,适用省级地方性法规2件。

地方性法规融入司法有助于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执行。首先,地方性法规往往是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的细化,弥补上位法及司法解释的不足,地方性法规在司法案件中的具体适用,实际是贯彻细化执行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其次,有助于针对性地解决本地问题。体现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和生命力所在。案件中适用地方性法规,从本地实际出发、解决本地问题,更具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有助于普法宣传。通过个案适用地方性法规,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增强全民守法的意识。

编辑:王硼   校对:何盈巧   审核: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