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熊勇
在眉山某县经济开发区的甲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机械臂正规律地挥舞,将1.1米×1.3米的大板精准夹起、旋转、放置,输送至下一个工作台。一旁,身着无尘服的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密切监控着设备的运行状态。
“订单持续饱和,公司27条LCD屏生产线和25条手机显示模组生产线已满负荷生产,每月产能约120K大板。”公司工作人员指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介绍,作为全球领先的车载显示屏生产企业之一,甲公司产能位居行业前列,产品供应汽车、工业、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目前正在积极扩大产能,预计年底产能将突破每月130K大板。
然而,就在半年前,这家公司还深陷诉讼泥潭,经营性融资紧张,现金流几近断裂。而这一切,都源于八年前一场“边设计、边施工”的“豪赌”,险些将两家国企一同拖入深渊。
危机“先开工再算账”埋隐患
时间回到2017年。某县引进某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落地建设总投资高达443亿元的显示屏生产线项目——这是眉山建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个工业项目。作为项目一期的甲公司,承载着带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厚望。
项目厂房生产线建设启动招标,乙建筑公司以46.65亿元中标。为了早日落地投产,双方以EPC项目总包模式签订合同,中标后“边设计边施工”,工程图纸未完全确定。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工程“暂定总价”46.65亿元,最终价款“经审计复核后据实结算”。
这种“边设计、边施工”的模式,加上模糊的结算标准,犹如一颗埋入地底的暗雷,为日后一场数额惊人的结算纠纷埋下伏笔。
四年转瞬即逝。2021年5月25日,工程竣工验收。一个月后,乙建筑公司编制结算书报送至甲公司,工程总价款65亿元,比中标价高出近20亿元。甲公司当场拒绝,理由除了“工程未整改完成”,更直指结算资料“不诚实、不公平”。
“这和招标控制价存在巨大差距。”甲公司总经理至今记得当时的错愕,“我们认为对方提供的结算资料缺乏诚信基础,所以当时没有认可结算请求,要求他们重新核算。”甲公司方面坚持认为,这本是一个“总价包干”项目,不应出现如此大的浮动。
乙建筑公司则反驳:“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甲方需求有新增工程,设计图纸由甲方主导,我们只是按图施工,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包干项目。”一名参与项目的负责人解释,合同原本约定在履约过程中进行“重计量”以锁定价格,但由于厂房项目进度极快,这一环节被跳过,最终导致结算时争议爆发。
一方咬定“包干价”,一方主张“据实结算”。一场关于“该怎么算账”的拉锯战,悄然开始。
升级 信任崩塌引爆诉讼
两年间,结算僵局始终无解。乙建筑公司作为外地企业,怀疑对方利用主场优势有意拖延;而作为地方龙头企业的甲公司,则难以接受那份差距巨大的结算报价。信任的裂缝,早已深不见底。
2023年3月,失去耐心的乙建筑公司终于将争议摆上台面,向眉山中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支付拖欠的工程款本金22.64亿元以及逾期付款利息。此时双方仍未结算,并不具备提起审计条件。
案件极为棘手。甲公司不仅是眉山第二个“百亿企业”,2024年产值达105亿元,更是撑起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生态的关键支柱——它关系着近4000人的就业,生产线常年运转。这家企业的运营,与地方经济脉络紧密相连。
涉案金额巨大、案情之复杂,让案件超越了普通经济纠纷的范畴,其处理结果将对眉山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营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立案后,眉山中院组建了以副院长刘锋为审判长,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庭长李东、常年办理建设工程领域案件的法官余林峰为成员的审判团队。
“刚开始就感觉到,乙建筑公司对法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充满警惕。”李东回忆道。这种不信任并非毫无来由——立案时,距离其递交结算书已过去近两年,作为外地企业,他们自然对在对方所在地打官司心存顾虑。
更深层的挑战源于双方的企业性质。两家企业均具有国企背景,内部决策程序严谨,经办人员自主空间有限,都背负着严格的合规要求与风控压力。“双方对自身权益的坚守与彼此间的信任渐失交织在一起,导致案件办理过程变数频生,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难度。”刘锋坦言。
面对这座由巨额资金、复杂情绪和制度壁垒筑成的高墙,眉山中院没有选择简单的程序化处理。他们主动打开天窗说亮话,与双方展开了多轮以“重建信任”为核心的破冰对话。
法院向双方明确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恪守契约,尊重既有协议框架;二是诚信为本,不能因施工过程中单据、凭证的细微瑕疵而否定实际发生的工程事实;三是务实导向,核心目标是帮助企业从诉讼泥潭中脱身,回归经营正轨,避免在次要争议上过度消耗,导致损失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法院向我们交了底,法官是真心实意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着想。”这种设身处地的沟通,开始逐步软化对峙的坚冰,让双方的情绪从激烈趋于理性,为后续艰难的审判工作撕开了一道口子。
破局 从“办案”转向“算账”
接手案件后,合议庭第一件事就是走进那座争议中的厂房。站在交错纵横的管线之下,法官们发现了更复杂的情况。项目中存在大量完工后无法直观查验的“隐蔽工程”,如果按常规启动司法鉴定,虽程序合规,但鉴定技术难度极高,费用也可能飙升至亿元级别,耗时更将长达一至两年,很可能拖垮两家本可正常运营的企业。
“这个案子,不能躺在卷宗里办。”刘锋意识到,纠纷的症结在于项目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推进,合同约定的计价规范不够明确和合理。
2023年4月,在法院引导下,双方达成《结算协议》,约定由甲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工程价款核算。然而,当核算结果提交审计时,审计部门严守传统的计价规范和凭证标准,在第三方核算基础上核减5亿多元,这个结果如同冰水浇头,让刚刚建立的脆弱共识瞬间瓦解,双方再次陷入僵局。
“账,到底该怎么算才公平?”合议庭反复研判后认为,无论采纳审计结论、合同上限价还是乙建筑公司报送价,都难以真正服众,案件很可能陷入“案结事不了”的困境。
“工程量的认定,不能只看签字盖章的工单。”余林峰在比对证据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大量沟通通过微信、函件完成,“这些‘看不见’的劳动,同样是真实的成本”。
为此,眉山中院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不另行启动耗时费钱的司法鉴定,而是以审计结论为基础,结合微信聊天记录、往来函件等“过程证据”,组织双方逐项对账。法院邀请审计部门共同参与,将有争议与无争议的项目分开处理,引导双方聚焦核心分歧。
案件的审理重心,悄然从“如何判决”转向“如何化解”。法官的角色,也从居中裁判者,转变为搭建对话桥梁的“谈判专家”。
转机 两赴上海千里破冰
诉讼对垒,没有赢家。此时的乙建筑公司,仍有近10亿元工程款未能收回,偿债压力如剑悬顶;而甲公司也因资产查封导致融资成本陡增。尽管双方都意识到审计意见没有完全反映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增量变量,但僵持的立场让他们无法坐下来协商。
“法官不能只坐堂问案,要主动破局。”刘锋深知,此案的关键在于让双方从诉讼泥潭中抽身——甲公司需要削减债务轻装生产,乙建筑公司则亟待资金回血、让团队投入新项目,“资金只有流动起来,企业才能创造价值。一旦被诉讼‘焊死’,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将无法估量”。
2024年秋,刘锋做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带队直奔乙建筑公司上海总部,开诚布公地将双方诉求的合法性与潜在风险逐一剖明。然而初次交锋,谈判未能打破僵局。
尽管首战受挫,但这场跨越千里的破冰之旅撬动了转机。返回眉山后,法院积极展开协调,推动甲公司在审计意见限额范围内支付了部分款项。这笔“过桥资金”如同及时雨,极大缓解了乙建筑公司的偿债压力。
“副院长上门沟通,这在业内都不多见。”乙建筑公司法务总监感慨道,“法官们的专业与耐心也让我们信服,他们对着上万条清单项逐条核对研究,一轮轮组织沟通,努力消除分歧。我们能感受到,法院不是在简单办案,而是真心帮企业解困。”更让乙建筑公司触动的是,法院说服甲公司在判决前支付部分款项,帮他们度过了年关。
今年初,刘锋再次带队赶赴上海。这一次,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缓和。法院持续扮演着“牵引线”的角色,既厘清责任边界,也探寻共赢空间,逐步将双方从对峙引向合作,为最终裁判赢得各方认可奠定了坚实基础。
落幕 6亿元款项10日付清
今年3月13日,眉山中院作出一审判决:最终认定全部工程价款本金为51.59亿余元,甲公司支付剩余工程款本金5.36亿余元及相应利息。
判决落地,双方均未上诉。判决后10余天,本息合计近6亿元的款项,全部执行到位。
“尽管判决金额高于审计结果,但我们心服口服。”甲公司总经理坦言,“法院本可采取最省事的司法鉴定程序,但眉山中院选择了更艰难却更负责任的道路。”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诉讼期间当地政府主动担当,积极协调法院等部门采取“活查封”保全方案——仅查封固定资产,保障企业基本账户正常运转。“这种精准的司法措施既确保了债权实现,又给企业留出了喘息空间”。
案件的成功化解,成为观察眉山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窗口。近年来,在眉山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下,眉山法院推行涉诉民营企业“白名单”制度,创新实施“未诉先办三个一”工作法(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有力开展“眉州利剑”系列专项执行行动,设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及百万破产管理专项基金,推动建立眉山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金,成立眉山市知识产权协会,逐步构建起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护航眉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司法屏障。
“这场公正审判,解开了我们心头最大的结。”近日,眉山市委领导走访甲公司时,企业负责人这样说道。眉山市委相关领导表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通过个案化解推动整体提升,让企业在眉山放心投资、安心经营。随着诉讼阴霾散去,甲公司融资通道重新打开,一条新的电子纸生产线已提上建设日程。
从驻企警务室到法检定期走访,从高效审批到风险预警,再到涉诉纠纷圆满化解,甲公司感受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保障”的营商环境温度,“在眉山投资,我们心里有底”。
车间里,自动化机械臂依然规律舞动,而生产线之外,那场曾让两家国企濒临险境、牵动地方经济的纠纷,终于在司法与行政的共同发力下,彻底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