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奇 张思敏
四川省网约车运量大,注册平台与司机数量众多,各项数据位居全国前列。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四川省网约车驾驶员总数达55.96万人,注册车辆 24.65 万辆。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为网约车驾驶员在线服务期间劳动安全提供保障”。确保安全运营既是对网约车驾驶员权益的最大保障,也是推动网约车行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前提。
当前各类影响网约车安全驾驶的因素中,疲劳驾驶现象尤为凸显。上述《意见》也要求“各地相关部门要督促网约车平台企业科学确定驾驶员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保障其有足够休息时间”。有关网约车司机的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接近75%的司机每天出车10小时以上,仅有4%的网约车司机工作时长控制在每天6小时以内。疲劳驾驶直接危及网约车司机与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部分由此导致的安全事件也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深入剖析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的原因,为司机群体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供路径,方能共同守护网约车行业的安全底线和发展前景。
一、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的主要原因
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经济压力、市场竞争、平台监管、劳动权益及健康状况等多重因素的深度交织与相互影响。
第一,经济压力与收入不稳定。一是经济下滑影响。全球经济环境的波动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冲击了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和消费意愿。网约车作为出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量显著下降,导致司机的接单量大幅减少,进而影响其收入稳定性。二是运营成本上升。网约车司机的运营成本,包括车辆租金、电费或油费、维修保养费用、保险费用及可能的停车费用等都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在中心城市地区,高昂的停车费用成为司机的一大负担。此外,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维修保养费用也会逐渐上升,进一步压缩司机的利润空间。多重经济压力最终迫使司机不得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接单量,从而陷入疲劳驾驶的恶性循环。
第二,市场竞争激烈与订单压力上升。一是行业内卷严重。我省网约车行业市场主体众多,从业人员庞大,闲置运力过剩。为了争夺有限的订单资源,司机们不得不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随时准备抢单。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不仅增加了司机的心理压力,还严重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导致疲劳驾驶现象频发。二是抢单文化盛行。部分网约车平台为了吸引司机加入并提高其活跃度,推出了各种奖励政策,如“高峰期奖励”“接单奖励”等。这些政策虽然短期内提高了司机的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剧了抢单文化,使得司机为了获得更多奖励而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甚至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抢单。
第三,平台监管困难与防疲劳机制失效。一是技术存在局限。目前,各网约车平台主要通过视频监控、面部识别等方式来判断司机是否疲劳驾驶,但仍存在诸多漏洞。例如,视频监控可能受到光线、角度、遮挡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判断不准确;面部识别技术也可能因司机佩戴墨镜、口罩等而无法准确识别。此外,这些技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也受到网络延迟、设备故障等因素的制约。二是跨平台接单普遍。由于不同网约车平台之间的信息不互通,司机可以通过跨平台接单的方式绕开单个平台的防疲劳监管机制。当在一个平台上工作达到疲劳驾驶的时长限制后,司机可以转至其他平台继续接单,从而延长自身的工作时间。这种跨平台接单的行为增加了平台监管的难度,使得防疲劳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三是平台监管执行不力。一些平台虽然设置了强制休息机制,但并未严格执行或监督;或者虽然执行了强制休息机制,但并未对司机的休息时间和休息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这些监管执行不力的问题使得防疲劳机制形同虚设,无法有效遏制疲劳驾驶的发生。
第四,劳动权益保障不足与健康问题凸显。一是非劳动关系定位。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之间往往不存在传统的劳动关系,而是以一种更为灵活、松散的“合作”关系或“服务协议”关系存在。这种关系定位导致司机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无法享受正常的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缺乏职业晋升和培训等机会等。这些不足使得司机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难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增加了疲劳驾驶的风险。二是不良生活习惯。网约车司机的工作性质导致其长时间坐在车内、缺乏运动和锻炼;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快餐或方便食品;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不仅影响了司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还增加了疲劳驾驶的风险。长期下去,还可能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的出现。三是医疗保障缺乏。由于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他们通常无法享受由平台提供的医疗保障。同时,由于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等因素,许多司机也无力自行购买医疗保险或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当司机出现身体不适或疾病时,他们往往因为担心医疗费用高昂和耽误工作时间而选择忍受而不及时就医。这种医疗保障的缺乏进一步加剧了司机的健康问题,也增加了疲劳驾驶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二、破解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难题的路径
为共同守护网约车行业的安全底线,政府、平台、司机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网约车疲劳驾驶管理制度体系。一是优化网约车疲劳驾驶的认定标准。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医疗部门、相关科研单位、网约车平台等研究制定适合网约车运营规律特征的,更加科学、明确、可细化的,更具有可监控性、可判别性的疲劳驾驶认定标准。二是落实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预防惩戒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考量网约车司机疲劳驾驶的严重程度和频繁程度,细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风险提示、警告训诫、停业学习、罚款、拘留等。三是强化网约车平台管理责任。将设立疲劳驾驶预防系统作为网约车平台运营准入的基本条件。规定网约车平台应为预防疲劳驾驶采取的基本措施,如将开展预防疲劳驾驶纳入常态化安全教育,专设随机对运营中车辆进行包括疲劳驾驶在内的安全驾驶检查的岗位等,明确对未按规定采取相应措施的平台的法律责任。四是逐步推进相关立法工作。结合目前已实施的《四川省网约车不合规运营专项整治方案》《关于加强网约车司机群体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四川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阳光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等成功经验,综合制定《四川省网约车安全运行综合指导意见》,并适时将相关内容纳入地方性法规。
第二,鼓励新兴技术在网约车疲劳驾驶预防机制中的运用。一是构建网约车司机驾驶时长跨平台监管系统。以网约车注册司机为基本单位,联通各网约车平台,建立跨平台累计工作时长系统,并以之为依据采取疲劳驾驶提醒和暂停派单等措施。二是优化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利用车载摄像头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实时监测驾驶员的表情、体态等,形成判断疲劳驾驶的更优模型。安装更多样的车载智能生理信息检测设备,从诸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多方面持续分析司机的疲劳状态。三是优化车辆行为监测系统。集中监测和收集车辆行驶轨迹和行车记录仪数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根据如车道偏离、空旷车道反复变速、车距控制不稳定等异常行为,推断驾驶员可能的疲劳状态。四是督促网约车平台持续优化调度派单机制。如以大数据分析城市各个区域、时段的供需情况,预测乘客增减趋势、目的地与路线,提前建议空闲司机前往需求增长的区域,实现运力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减少司机的单日工作时长。将疲劳驾驶数据纳入订单分配的计算因素中,引导司机主动休息。
第三,强化网约车司机安全意识培训和健康保障工作。一是深化网约车司机安全教育。要求网约车平台制定包括疲劳驾驶相关危害在内的交通法规、安全驾驶技能、客户服务标准的系统培训计划,并将之作为重点监管指标。联合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等为网约车平台和司机定制线下培训课程并进行考核,将年度培训时间和考核成绩纳入网约车司机上岗条件。二是推进网约车司机健康保障计划。联合省总工会、出租汽车协会、网约车行业协会、各级网约车行业工会等组织,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网约车司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定期体检以及心理咨询。鼓励网约车平台以适当形式与司机订立劳动合同,或签订协议为司机缴纳社保或商业保险提供支持和补助。汲取各地经验,在更多地区充分利用已有设施打造“网约车司机之家”“网约车司机驿站”等休息站点。三是强化正向激励机制。既有监管方式以扣分、减少派单等负激励措施为主,又鼓励平台探索建立更多奖励机制,对于一定时间内无疲劳驾驶记录、积极参与培训和健康计划的司机,予以优先派单、降低平台抽成比例、提供停车补贴、增加健康补贴、提供体检优惠方式给予激励。
(任思奇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张思敏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