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作为“两法”施行的重要年份,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空前、力度更强。在今年省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关注到未成年人保护这一课题,纷纷提出意见建议,为“少年的你”健康成长筑牢法治屏障。
■ 建立全国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
省人大代表王树江
近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今年省两会,省人大代表、省高院院长王树江建议加快推进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统一信息库的建设,早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一键式筛查”,有效遏制性侵未成人案件发生,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重要的民心工程。2021年11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树立‘治未病、防未然’意识,推动保护关口前移,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抓早、抓小”。王树江认为,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的建立,无疑将极大强化相关信息在公安、检察、法院、教育、医疗等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有助于全面推动从业禁止、入职查询等制度的落实落细。
王树江建议,有机整合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记录、行政处罚决定记录、确认存在违法犯罪事实的不起诉决定等违法犯罪信息,率先建立全省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信息库,并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针对数据来源、运行机制、功能配备、管理方式等事项进行专门立法,将具有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前科的人彻底阻挡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职业大门之外。
部分地区此前已就入职查询、设立信息库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技术较为成熟,域外立法和实践也提供了良好借鉴。王树江认为,建立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具有可行性。
■ 防范未成年人涉毒违法行为
省人大代表张静
省人大代表、四川竹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静长期关注未成年人违法情况,其中,未成年人涉毒违法案件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危害,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分析未成年人涉毒的原因,张静表示,从查处涉毒未成年人的情况来看,他们基本都存在厌学情况,长期请假在家,脱离学校监管。家庭方面,大部分涉毒未成年人家长长期外出务工,抑或父母感情存在问题,导致实际监护人责任履行不到位。
“这类学生大多不服从学校和老师的管理,一旦出现违法苗头,缺乏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在他们陷入涉毒泥沼后,民政帮扶和相关干预力量不足,后续多交由家长处置,陷入家长疏于监管、再次误入歧途的恶性循环。”张静说道,“此外,当前的禁毒宣传多为普适方式,面向社会公众,针对未成年人群体的宣传还有提升空间。”
张静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出台省级层面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单位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任务、参与方式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对属于家庭、学校和教体等个人和单位确实无法管理的未成年人,应探索特殊学校介入机制,完善财政保障,常态化开展此项工作。”张静补充道。
■ 全方位开展法治教育
省人大代表陈德智
如何发挥学校作为法治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作用,省人大代表、成都市公安局刑侦局刑事科学技术处副处长陈德智建议,应该优化学校法治教育教材师资力量。
“加强未成年人学校保护,树立学校培养未成年人遵纪守法观念和依法自我保护意识。针对部分中小学法治教育被边缘化、教材和师资跟不上实践需求、法治副校长覆盖不均衡的情况,急需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和法治师资力量。”陈德智说。
针对这些情况,陈德智建议把中小学法治教师培养纳入“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进一步推动法治资源“引进来”和学生法治教育“走出去”,吸纳优秀法律人才担任法治副校长。充分利用法治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沉浸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知法、懂法、守法,精细地开展全方位法治教育。
■ 给予农民工孩子就学同等待遇
省政协委员李凊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在成长中偏离正常轨道,乃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省政协委员、四川博绅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凊投来了忧虑和关注的目光。
李凊告诉记者,根据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为4.3万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重为2.59%,其中超过半数是留守儿童犯罪。未成年时就已经有这么庞大的犯罪数量,其成年后犯罪机率远高于非留守儿童。”
为此,李凊提议从法律层面规制父母监护权是不能放弃的义务,不是可以自行处置的权利。李凊指出,应该发挥法律的规制教育指引作用,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方式,借鉴发达国家有关儿童监护义务的强制规定,通过立法明确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李凊也认为,应当缩小城乡差距,采取各项措施满足农村儿童享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基本需求,例如鼓励、奖励农民工回乡务工、给予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孩子就学同等待遇,并让父母接受一定程度教育,学会“如何为人父母”。
本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张磊 蒋京洲 王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