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提升法治教育课时占比,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等。
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需要破解哪些难题,怎样才能实现规范化和常态化?
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治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治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负责人秦硕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运慧。
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缺课时缺师资缺教材
记者: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方面,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
袁治杰:中小学法治教育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三点。
第一,缺师资。法治教育毕竟对专业性有一定要求,中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上都是由讲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讲,这些老师基本上没有专业学习过法律,很难胜任。
第二,缺适合中小学生的法治读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同事合作组成律豆博士团队,创作了《正义岛儿童法治教育绘本》,2018年正式出版,努力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后来我们又创作了《从小学宪法》和《不一样的民法典漫画儿》,但市面上这样的书还是太少。
第三,法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没有充分理解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无论是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建设,还是法治社会建设,都建立在法治公民建设的基础之上。缺失有法治意识的国民,法治就是无本之木。
秦硕: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法治教育还没有纳入学科教育,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教师欠缺法治教育能力也是问题之一。一线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法学理论、法律知识、运用能力的掌握都有一定欠缺,很难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课本教学真正理解法律、活用法律,形成法治思维。
王运慧:法治课堂教育如何实现专时的课程、专门的教材、专业的授课教师等都是目前面临的困难。
比如,设立专时的课程,必然要减少其他课程的时间,如何从原来的德育课或者思政课里独立出来,与其他传统学科进行权衡都是要考虑的问题。专门的教材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对法治的认知和接受的不同程度来编制。
开齐开足开好法治课法治意识教育更重要
记者:在具体举措中,为什么“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备受社会关注?
袁治杰:学校和家长都不重视法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固然与没有理解法治教育的内在意义有关,但也有形式上的原因,即应试教育导向,只要考试不考的,学校不重视,家长不关心。
因此,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和高考中的内容占比,必然会强化全社会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然而,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比如,对规则的遵守意识、基本的权利意识等。真正的法治教育,一定是普及法治意识教育,而不是法治知识教育。
记者:该怎样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
秦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起完善制度、制定计划,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比如,编写法治教育的专门教材,结合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推动大中小学开齐开足开好法治教育课,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有少年司法经验的一线工作者进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和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走入真实的法治环境,学校或者教委可以联动司法机关,建立更多法治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公民的权利、义务的行使,感受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
袁治杰:首先,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授课老师的法治知识素养。通过法治国培计划等项目,全面培训全国所有道德与法治老师。
其次,应该全面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让学校领导层提高重视度。如果学校没有法治意识,那么法治教育也很难推动。中小学应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动课堂教学。
最后,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这也要求各大法学院全面参与,有义务为中小学输送更多掌握扎实法律知识的师资。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