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9日,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在成都召开
本报全媒体记者兰楠文/图
7月19日,一场高规格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
这是一次惯例的会议,从2014年起,中央政法委每年都会召开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2016年在吉林长春,2017年在贵州贵阳,2018年在广东深圳,今年则在四川成都。
这也是一次特殊的会议,因为之前是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而今年的名称是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从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到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改革内涵、外延的重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在一轮接一轮的改革中,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持续完善发展。
四川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针对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持续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从试点探索到全面铺开,从夯基垒台到全面推进,再到协同高效,四川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涉险滩、闯难关,推动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健全司法权运行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和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改革,建成跨部门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执法司法质效大幅提升。
2018年12月17日,大法官王树江在凉山公开开庭审理特大贩卖、运输毒品案,大检察官冯键出庭履行职务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
近13000名法官检察官变了“身份”
司法的亲历性和权责一致性规律,是司法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律。针对过去司法实践中有些地方存在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内部层层审批、权责不明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明确提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构建权责统一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
四川牢牢抓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持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司法质效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是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基石。2016年,四川成立了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57名遴选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遴选。创新建立“书面审议+面试审议”方式,遴选委员会对所有入额人选全面审核,重点对候选人的司法能力和办案业绩进行专业把关。三年来,四川遴选出近13000名法官检察官。同时,坚持“入额必须办案,不办案就不能当法官、检察官”,科学确定入额领导干部办案数量,实行领导干部办案通报机制,领导干部带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已成常态。2018年,全省法院院庭长办案数占43.7%,全省三级检察院部门负责人承办案件占受案总数的25%左右。
针对改革后一些地方出现的“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善监督”等新问题,四川探索健全法官检察官权力清单和履职指引制度、案件质量评查机制、专业法官会议及检察官联席会议等系列制度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总结审判经验、统一裁判标准的作用。省法院还出台了“四类案件”监管办法,有效加强了法院院长、庭长对“四类案件”的监督管理,实现了有序放权和有效监管相统一。建立了静默化监管机制,对案件全部流程进行监管,由系统自动记录流程中每次监管操作信息,确保线上监管全程留痕。
四川检察机关多媒体示证观摩庭
率先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
筑起防范错案的堤坝
过去的刑事诉讼实践呈现侦查、起诉、审判“线性流水作业”的特点,没有明确以审判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存在法院庭审功能“虚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控辩双方在庭上的举证质证辩论,使法庭能够在庭审中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实现公正裁判。
四川把刑事庭审实质化作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着力点,2015年在成都市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2015年3月30日,成都市温江区法院开庭审理余某涉嫌贩卖毒品一案。公诉方指控余某涉嫌4次参与贩卖毒品,但余某仅认下两起,称警方对他疲劳审讯,要求办案民警出庭。随后,民警站上证人席,轮番接受公诉人和辩方律师的询问。这场以往可能只要1小时的庭审,历时3个小时……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自此开始探索实践。
2016年,省委政法委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省全面推广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目前,四川的庭审实质化改革已形成明确庭前会议效力、高效排除非法证据、关键证人出庭“应出尽出”、有效调查出庭证人、提高当庭认证和宣判比例、控辩双方平等对抗、优化裁判文书等核心做法,基本实现诉讼证据质证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
2018年,全省中基层法院以庭审实质化方式审结刑事案件5780件,证人出庭案件数占比达35%以上,当庭宣判案件4384件,占比达75.8%。
四川公安APP于2018年12月27日正式上线运行
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应用
“两翼齐飞”助推司法办案质效提升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突破人的体力、智力极限,为司法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强司法权运行监督管理、提升办案质效等提供了科学手段。四川深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个“钻石矿”,实现了司法体制改革和信息智能化建设“两翼齐飞”。“我的案子快两个月了,不知道现在到哪一步了?”张女士来到成都市中级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她在自助服务终端输入相应案号,平台很快自动生成一份审判效率分析报告。报告中明确给出审理天数111天,其中鉴定环节耗时65天。看到报告,张女士的疑虑瞬间消除。这份报告的背后是静默化流程监管系统在发挥作用。
这一系统只是四川政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全省建成跨部门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实现政法部门办案平台全联通,电子卷宗网上流转,办案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和部门间业务联动协作、全程信息反馈,刑事案件办案质效大幅提升。
首先,实现全流程证据标准指引。制定《四川省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的基本证据规范(试行)》,统一8类主要刑事罪名诉讼各阶段的证据标准,将证据标准转化为数据模型,深度嵌入政法部门办案平台,在干警办理案件时,系统将对案件证据进行审查校验,对缺少的证据种类进行提示,有效提升了侦查质量,实现了规范化办案。
其次,实现了全环节办案业务联动协同。在打通政法相关部门办案平台、统一数据交互标准基础上,及时出台电子卷宗和法律文书网络交互标准,大幅提升电子卷宗和文书在政法部门之间流转的时效,建立刑事案件办理全程信息反馈机制,实现了政法部门间办案业务联动协同。此外,还实现刑事案件办理全周期监管。一方面,依托辅助办案系统,政法相关部门可对本部门办理刑事案件各环节进行实时动态跟踪、监控和管理,有效提升办案监管科学化、程序化、透明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辅助办案系统,相关办案人员均可查看相关信息,实现对刑事案件的“全生命周期”掌控,促使政法各部门实现良性监督制约。
而在推动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改革中,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省委政法委统筹研发了“3+1”全省刑事诉讼涉案财物信息集中管理系统。“1”指刑事诉讼涉案财物集中管理信息平台,“3”是指公安、法院、检察院各家内部的涉案财物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全省政法专网,有效利用各家已有的执法办案系统,打破了政法部门之间涉案财物管理的网上信息壁垒。所有涉案财物,通过信息平台汇集,跟随办案流程在办案单位之间及时推送,确保了涉案财物一旦进入诉讼,就始终处于一种无缝衔接状态下的闭环管理中。目前,全省涉案财物管理系统已录入涉案财物信息11.5万条,已实现涉案财物信息实现网上录入、网上流转。
律政公证处打造便民公共法律服务窗口
全面深化政法公共服务改革
法律服务扫码可得触手可及
民心所盼,初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政法系统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条主线,全面推进各项司法工作,全面深化政法公共服务改革,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出入境便民举措工作便是一个缩影。40年前,我省一年只有几百人办理护照,到2015年,这一数字已增长为150余万人。护照签发数量剧增的背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四川公安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出台便民举措所带来的变化。1985年,《公民出入境管理法》出台,规定护照办理时间为30天以内。进入新千年,出入境政策进一步放宽,申领人数也逐渐增加。2003年,按需申领政策出台,办证手续也开始简化。2006年,《护照法》出台让办证手续进一步简化。而现在,我省全面落实出入境证件“十个办”,超过90%的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身份证件申办和换、补领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革,我省已全面实现户口迁移“省内一站式”服务。
针对群众对诉讼流程不熟悉等问题,全省法院聚焦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运行,设立诉讼服务中心197个、服务站799个、服务点1358个。同步推进窗口与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综合性诉讼服务体系。2019年7月“四川微法院”正式上线,涵盖了审判、执行、辅助等25项功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诉讼的需求。“我一分钱都没花就把官司打了,讨回了9万元工资。”说起法律援助,罗某脸上露出了微笑。司法厅连续9年开展“岁末年初为农民工讨薪专项活动”,年均为农民工讨回欠薪赔偿金1亿多元。这是我省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制定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三步走”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3652个,开通“12348”四川法网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日均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总计3500余人次,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抬头可见、扫码可得、触手可及”。
我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西部法律服务中心,组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研发了“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共享平台“丝法通”,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涉外法律服务。此外,我省还不断拓宽公众参与司法途径,深化人民审判员、人民监督员改革,让更多群众有机会参与司法……一系列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实招,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改革红利。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政法系统要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政法机构职能体系。”2019年7月19日在成都召开的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政法领域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再上新台阶。四川政法系统将坚持正确改革方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持续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必将让公平正义成为新时代的鲜亮底色。
这是考题,更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