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京洲
从办证“淘神费力”到“立等可取”,对于群众来说,这些年公安办理业务效率提升显而易见;对于民警来说,则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变化都是我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果。昨(26)日,“新时代新长征新川警——四川公安70年”专题采访活动走进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化处,探寻我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一路走来的故事。
1996年,成都市公安局建成全国首个公安城域网,实现了成都市范围内各地公安最基本的信息网络沟通。据当年创业
者之一的省公安厅信息科技化处处长彭京回忆:“没有什么是现成的,连一个最基本的图像编解码程序都要自己写,民警就是开发人员。”
20多年间,我省公安科技化、信息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安信息系统已经发展成为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资源最丰富的政府部门专用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提升警务运行效能和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大引擎。“每一个警种的业务开展都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我们所做的,就是建成公安工作的‘最强大脑’,为各个警种开展工作、提高效率提供服务。”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化处调研员唐罡说,以警综平台的应用为例,日均就可采集各类公安基层基础信息近50万条,录入警情、案件、人员及证据材料等信息10万余条,业务操作量330万余次。
同时,以警综平台为起点,我省目前已打通政法部门网络通道,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案件电子卷宗及办理信息在政法各部门间实时共享和业务联动。而依托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省各部门日均调地图服务11.2万次,为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重大活动安保提供各类地图服务达1260余次,在指挥调度、案件侦查、应急处突、安保维稳、治安管理等公安业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