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争吵引发的救赎

  
2025-10-11 14:31:44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金堂监狱供图

“谢谢警官,是你们让他重新找到了‘回家的路’!”近日,金堂监狱会见中心内,罪犯邓某的姐姐杨女士将一面印着“人文关怀显大爱 践行宗旨铸警魂”的锦旗,郑重地交到民警手中。鲜红的锦旗,不仅承载着感激之情,也见证了一段高墙内驱散阴霾的暖心救赎。


争吵

让会见不欢而散

时间回溯到两个月前,杨女士满心期待地来金堂监狱会见弟弟邓某,却遭遇了令她心碎的一幕。得知相恋多年的女友提出分手,邓某情绪突然失控。“反正出来也没人等我了,就在里面混日子吧!”邓某对着电话嘶吼着,将满心的委屈和绝望宣泄而出。

会见现场气氛骤然紧张。邓某激动的声音引起了周围其他会见家属的侧目。现场管理民警一直动态关注着每一个会见窗口的情况,几乎在邓某情绪爆发的同一时间,便果断上前干预:“邓某,冷静!这里是会见场所,注意你的言行。”与此同时,另一名民警则上前安抚已泪流满面的杨女士。这场本应满是思念的会见,最终在争吵中不欢而散。

干预

从绝望到希望的转折

罪犯的情绪突变,往往是教育改造工作的关键点,也是潜在的风险点。

邓某,32岁,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6个月。面对他突如其来的心理危机,监区立即启动心理干预机制,针对性制定教转措施,持续跟进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


“失恋固然痛苦,但是姐姐每个月风雨无阻来会见的情谊,难道就不值得你珍惜?”结合邓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监区安排不同年龄层、不同阅历的民警,从亲情、责任、未来等角度对他开展谈话教育。

随后,监区通过心理矫治持续稳定其情绪,借助亲情电话构建其与家人的情感联结,并引入“内视观想”,引导他反思自己的犯罪行为对家人和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回顾家人多年来的无私付出。

渐渐地,邓某走出了阴霾。“我的自暴自弃,才是对家人最深的辜负。”他在反思中这样写道。

亲情

回归的催化剂

得知邓某的转变,杨女士特意制作了锦旗表达谢意。时隔两个月后的再次会见,场面已截然不同。

半个小时的会见里,隔着玻璃,邓某敞开心扉向姐姐诉说着自己的思想转变和改造近况。“我以前总觉得,‘回家’两个字离我太遥远。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家人的处境其实比我更难。我不应该自暴自弃,为了等我回家的人,我一定会好好改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邓某向姐姐承诺说。

如今,邓某的情绪稳定,改造态度端正,能积极参加监区技能培训和学习教育。

邓某的转变,是金堂监狱积极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进高墙的生动实践。金堂监狱始终践行“每改造好一名罪犯,就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稳定一方百姓”改造理念,以“平安不出事、问题不搁置、矛盾要化解、管理不缺位”为导向,多维度、多方式精准识别、聚力化解潜在矛盾,用心用情做好罪犯教育改造工作。

编辑:谢梦吟   校对:何盈巧   审核: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