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频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李霜霜 受访者供图
先/锋/档/案
罗关洪,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7月出生,2006年通过司法考试后,从一名锅炉工人通过公招考试成为一名检察官,现任彭州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先后获评全国检察宣传先进个人、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能手、四川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四川省检察业务专家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
先/锋/誓/言
“检察官的职责,就是给刚性的法律条文加上37℃的体温,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
“将每一个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永不放弃保护与关怀。”在彭州市检察院未检办公区的墙上,这句话静悬于墙。每当面对因孩子犯罪而崩溃的家长,罗关洪总会用这句话开导他们。他说话带着锅炉工特有的朴实,就像当年在车间检修故障一样,把晦涩的法律条文拆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
这名48岁的检察官身上充满了“矛盾”:锅炉工出身,却成了全国检察业务竞赛能手;办过重大刑事案件,却总被群众当“自家人”拉着聊家长里短;办公室里堆满法律书籍,却爱用“烧锅炉的土办法”解构案件——“事实和证据好比是炉水,运用法律过程就像给锅炉加煤炭,尤其要掌握好火候,案子案结事了、实现定分止争效果就是锅炉持续输出蒸汽供生产使用……”
炉火淬炼出的检察官
1997年,中专毕业的罗关洪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烧锅炉,经常撸铁、铲煤的工作让他的手掌很快结满老茧。与周围的工人相比,罗关洪特别善于思考和学习。
在一个普通的检修日,看着因停炉检修造成的上万元损失,这个爱琢磨的年轻人便研究出“出渣器不停炉检修法”,还写了封“万言书”递给领导。车间主任看完直拍大腿:“你小子该去搞管理!”被破格提拔为管理员后,罗关洪又开始干起了公司法务工作。从此,他的生活轨迹开始转变:利用倒班间隙背诵法条,到镇上的法律服务所免费打工,用所学为普通工人维权、给处于弱势的妇女写离婚诉状,等等。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法律不仅是条文,还能守护公平、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连续9年,罗关洪像给锅炉添煤一样给自己“加码”:3年“啃完”法律专科,3年攻下本科,又3年“死磕”司法考试。罗关洪的父母曾经吃过不懂法律的亏,于是,他立志要当一名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官。2006年春天,经过公招考试,他进入仁寿县检察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公诉人。
比起科班出身的公诉人,“半路出家”的罗关洪丝毫不逊色,他的秘诀就是多办案、办大案。“别人接一件案件,我可以接两件!”罗关洪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因为他深知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办案的机会。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时,他吃住在办公室成了经常。就这样,罗关洪的办案数量始终保持在同事的两倍以上,成为同事们眼中的办案“达人”。在办理一起“零口供”团伙盗窃案时,他带着团队率先使用“铺盖表审查法”——把上百本卷宗的关键证据像铺被褥一样层层展开、条分缕析,用几页纸的表格让上百次犯罪事实清晰呈现,最终让百般抵赖的被告人当庭认罪。
在使用上级机关提供的法律文书范本时,罗关洪发现起诉书格式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当即整理出4页详实的修改建议上报,为改进工作建言献策。
2008年12月,罗关洪被调至彭州市检察院工作。正是这份“钻”劲,让罗关洪在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等多岗位历练,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3年至2016年,组织安排他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他报名参加业务竞赛,在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竞赛中荣获“业务能手”称号。即便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他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他带领干警积极运用多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辅助办案取得很好的成效,今年1月,彭州市检察院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表扬。
从仔细翻阅卷宗到运用大数据技术,罗关洪的办案方式在变,但锅炉房里练就的那股子较真劲儿,始终是他最鲜明的职业底色。他说:“没有谁天生就是高手、大师,都是千百遍反复练习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坚持。”
15面锦旗的故事
在彭州市检察院的锦旗墙上,有15面锦旗是案件当事人送给罗关洪的,“公正执法”“为民司法”“检爱护成长”等字句格外醒目;在该院的典型案例展示墙上,有不少案例的主(承)办人都是罗关洪,这背后承载的是他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和司法为民的点点滴滴。
记者了解到,在办理“以房抵债”系列民事虚假诉讼案中,该案涉及买卖及担保合同,债权时间跨度长,涉案人员难找,当事人因多种原因不配合。面对重重困难,罗关洪带领办案团队成员辗转成都市、广汉市、德阳监狱、南充嘉陵监狱等多次开展调查取证,累积行程8000余公里,先后询问十余名关键证人和当事人,制作形成20余份详实的调查笔录,通过系统梳理证据链条,还原了十年前的案件事实真相——20件“以房抵债”调解案件,系当事人虚构事实、骗取法院调解书,不应受法律保护,也损害了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检察机关依职权提出监督意见,获得法院采纳,法院裁定中止20件案件调解书的强制执行,并发回重审。
在审查多起特定场所发生的猥亵儿童案过程中,罗关洪发现相关特定场所存在安全员配备不足、监控设施不全、警示标识不完善等问题,遂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促使类似案件大幅减少。在监督一起“一房数卖”执行异议之诉案件时,罗关洪深入剖析发案根源,发现产权登记缺失是产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在查明当地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及相关政策后,该院依法向行政主管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最终推动解决了困扰辖区群众20余年的房屋确权难题,获得当地老百姓的广泛好评。
2021年春天,一名案件当事人郭某某给罗关洪送来锦旗,并拿出小提琴在彭州市检察院大厅深情演奏了一曲《我和我的祖国》。这名为老宅和63棵树维权多年的当事人,终于在罗关洪这里找到了最佳“解法”。在查明基本事实后,罗关洪翻遍民法典、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档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法律上讲,郭某某确实不享有集体土地使用权;但上面栽种的树应当认定是他的,该赔就赔。”在该院组织的公开听证会上,听证员一致同意检察机关的上述处理意见,由镇政府、村委会给予郭某某相应赔偿。后经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树木价值,双方达成和解,郭某某息诉罢访。
“我的案子想请你们罗关洪检察官办理。”今年4月,一名曾旁听过罗关洪主持听证会的群众专程来到彭州市检察院,点名请他承办自己的行政协议纠纷监督案。这名群众动情地说:“从罗检察官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严谨专业的法律素养,更感受到了司法工作者对百姓诉求的深切关注。”
让法律有37℃的体温
“每一起送到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都比较棘手。有的历经行政机关审查,法院一审、二审、再审,老百姓都没能息诉罢访。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帮他们厘清法、理、情,促进矛盾实质性化解。”罗关洪说。他带领同事们总结出“融冰六法”——事实甄别、专业审查、立场公正、换位思考、融合履职、外部借力,成功化解了不少信访矛盾。
2014年,刘某某购得的二手装载机被盗后由收荒匠当废铁切割,其认为司法机关采信物价鉴定意见错误、遗漏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刑事责任,不满判决而连续信访。罗关洪没有简单答复,而是翻出泛黄的买卖协议、维修单据等,发现刘某某在购买的金额以外,确实为这台机器又投入了8万元左右的维修费用,机器被切割成废铁后,相关鉴定意见中没有体现这部分费用。
“假如我是信访7年的刘某某,我会不会服气?”罗关洪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办理此案,“老刘,法律上改不了判决,咱们能不能让切割的收荒匠把该赔的补上?”刘某某点点头。经过数月奔波,罗关洪促成原案盗窃者、收荒匠等人追加赔偿,同时支持刘某某申请司法救助金,最终解开了这个信访“死结”。刘某某拿到赔偿款时,这个原本沉默执着的老汉激动得不能自已:“罗检察官,谢谢你帮我解决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百件积案化解攻坚行动第三批典型案例”。
在另一起历时7年的行政赔偿争议中,罗关洪带领工作专班深入调查后发现:虽然法院判决合法,但群众的诉求确有合理之处。在上级检察院指导下,彭州市检察院积极搭建行政争议化解平台,与审计、财政等部门反复磋商,在既尊重法律判决又兼顾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促成双方当事人重新签订赔偿协议。曾经的“钉子户”们主动配合场镇改造,变成了地方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该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处理信访案件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题,而是一道需要用心作答的论述题。”罗关洪告诉记者,每个信访案件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件或艰难或曲折的往事。“我们要用群众的语言解释法律,用生活的道理阐明法理,即便不能支持信访人的无理诉求,也要让他们明白:不是司法不公正,而是法律和证据不支持。”
正是这种将心比心的办案态度,让冰冷的法律条文有了人性的温度,让百姓加深了对检察工作的理解与信任。“罗检,我家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了!”“罗检察官,新房子的房产证办下来了!”在罗关洪的微信里,这样的喜讯不时传来。这些曾经剑拔弩张的当事人,如今都成了与罗关洪无话不谈的老朋友。也许,一封沾满感情的信件,一通清晨6点的咨询电话,一条节假日的问候信息,就是群众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位“法律贴心人”的信任。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罗关洪的办公桌上,《孟子·离娄上》的箴言静静陈列。“办案就像烧锅炉,既要把控住高压,更要掌握好火候。我们检察官的职责,就是给冰冷的法律条文加上37℃的体温,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这是记者结束采访时,罗关洪总结的个人办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