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季 实习生 赵语含
清晨八点半的阳光斜斜照进办公室,威远县司法局严陵司法所辅助人员肖芳在工作日志上写下第530个工作日。一年半前初到社区矫正中心时,肖芳总以为这份工作只需要熟记法条、填写表格。直到遇见社区矫正对象小周,这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人,用他的蜕变教会她:社区矫正不仅是监管,更是点燃生命星火的引路人。
初遇时的困惑与觉醒
第一次走访小周家时,肖芳看到,逼仄的出租屋里堆满外卖盒,小周蜷缩在角落打游戏,显示屏的蓝光映着青黑眼圈。因盗窃被判缓刑后,小周彻底封闭了自己。那天,肖芳机械地背诵着社区矫正纪律,小周却突然摔碎水杯:“你们根本不懂!”飞溅的玻璃碎片划破手背,那一瞬间,肖芳意识到此刻的自己还只是个照本宣科的“复读机”。
那天过后,肖芳翻遍小周的案卷:单亲家庭,初中辍学,误入盗窃团伙。司法所所长笑着对我说:“别急着说教,先当个倾听者。”第三天,肖芳带着创可贴再次登门,听小周断断续续地讲述被工友嘲笑学历的难堪,对未来的迷茫。当他说到“这辈子就这样了”时,声音里破碎的期待让肖芳心头一颤。
破茧中的探索与蝶变
严陵司法所为小周制定了“三步计划”。先是心理疏导,每周安排三次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课程,专业心理咨询师运用倾听、共情等技巧,帮助他梳理内心的困惑与痛苦。当小周开始主动分享自己曾经的梦想时,我看到了渴望改变的萌芽。紧接着,肖芳和她的同事们帮小周对接了厨师培训课程,一开始,零基础的他面对复杂的刀工和火候要求,手忙脚乱、状况百出,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三个月后,小周迎来了在一家餐厅的首次试岗,负责制作一道简单的家常菜品。他全神贯注,严格按照所学技巧操作,出锅的菜品色香味俱全,得到了顾客的称赞。那一刻,他眼眶泛红,激动地说:“原来我也能做出被认可的东西。”如今,小周已是那家餐厅的招牌厨师,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就为了品尝他的手艺。每次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他都会感慨自己一路的转变。
一天,小周为司法所送来了一面锦旗。这天,肖芳忽然读懂了所长说的“每个灵魂都值得被照亮”。
星火里的传承与守望
在这个岗位上,肖芳见证了太多这样的“破晓时刻”。帮因醉驾失业的张师傅考取代驾资格证,替误入歧途的大学生重圆求学梦,为孤寡老人和矫正对象搭建“忘年互助组”。每当看到他们眼里的光重新亮起,就更加理解胸前的徽章不仅是职责,更是万千家庭托付的希望。
在这一年半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像小周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个社区矫正对象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渴望被理解、被接纳,渴望重新开始。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肖芳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职责就是在他们最黑暗的时刻,给予温暖与希望,用耐心和爱心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艰难的历程。”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是对法律的严格执行,更是对人性的关怀与救赎。它体现了社会的包容与进步,给予犯错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在这个过程中,肖芳见证了太多的蜕变与重生,这些故事时刻激励着我坚守岗位,不忘初心。
微光虽弱,聚而成炬;跬步虽小,亦能致远。“在社区矫正的道路上,我愿继续化作那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他人前行的火炬,引领更多迷失的灵魂找到回家的方向。”肖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