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唐万贵
短短一周内,攀枝花市就连续发生三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害者从退休老人到年轻市民,涉及金额从1.5万元到16万元不等。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再次敲响警钟:诈骗分子无孔不入,防范之心不可松懈。
“隔代亲”成突破口 老人一天两度受骗
“奶奶,我喝多了出事被上海警方抓了,要交6万元才能私了!”7月25日,该市仁和区普达小区的陈女士家中座机响起,电话那头传来“孙子”王某带着哭腔的声音。
焦急万分的陈女士来不及细想,赶紧取了6万元现金交给“警方派来的人”。可刚放下心,“孙子”又来电称钱不够,还需10万元。当陈女士再次取现时,偶然拨通了孙子的手机号,才发现对方正在学校上课——所谓“被抓”纯属骗局,6万元已打了水漂。
警方事后指出,此类“冒充亲属求助”诈骗,常利用老年人疼爱晚辈的心理,通过AI合成声音模仿亲属语气,配合“公检法”身份恐吓,让人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记住:公安机关从不会要求转账“私了”,遇此情况务必通过原联系方式或当面核实。
“捷径”背后有陷阱 刷抖音买证反失财
“不用考试就能拿摩托车驾照?”7月22日,仁和区鑫洋天誉城的陈先生刷抖音时被这条广告吸引。客服引导他下载“腾讯会议”APP,进入会议室后,屏幕上显示着科目一到科目四的网课进度,看似正规。然而,两次人脸识别、多次指纹识别后,手机突然关机,再开机时,银行卡已被转走1.5万元。
骗子正是利用受害者想走“捷径”的心理,以“买证”为诱饵,通过视频会议获取生物信息,进而操控手机转账。警方提醒,任何声称“免考办证”的广告都是骗局,切勿在陌生平台泄露人脸、指纹等敏感信息,这些都是账户安全的“钥匙”。
“退费”变“套路” 充值解冻成无底洞
7月26日,西区宝鼎鑫苑的李先生因购买的剪辑教学视频质量不佳,接到“商家”来电称可退费。对方指引他下载“汇泉信合”APP,绑定银行卡后却称“操作失误导致资金冻结”,需充值才能解冻。李先生信以为真,多次充值后不仅没收到退款,反而越陷越深,最终发现被骗。
这类“退费诈骗”专门盯上有消费记录的用户,先以“退款”示好,再用“冻结”“操作失误”等借口诱导转账。警方强调:正规退费只会原路返还,凡是要求“先充值才能退”的,必是诈骗。
三起案件虽手段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诈骗逻辑:抓住受害者的心理弱点——或焦虑、或贪便、或图利,再通过伪造身份、制造紧急情境、诱导下载陌生APP等方式实施诈骗。
警方再次呼吁,面对陌生来电、可疑链接、“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务必做到“三不”:不轻信、不透露(个人信息)、不转账。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拨打110或全国反诈劝阻专线96110,让身边的诈骗案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