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桂月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 文/图
7月29日,记者从四川省邻水县人民法院获悉,邻水县人民法院联合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检察院及四川省邻水县人民检察院,依托跨域司法协作机制,成功化解一起合同纠纷,并促成双方后续合作,以高效协同的司法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有力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企业纠纷起跨域联动调位于川渝高竹新区内的四川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因新建厂房向同园区的四川某建材公司购买混凝土,双方因交货延迟问题发生争议,四川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拒付货款10万余元,导致双方合作陷入停滞,四川某建材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据了解,四川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系重庆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分公司,受川渝高竹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及政策吸引到园区“落户”,其产品供应多家知名企业。
在接到该起案件后,考虑到纠纷涉及新区产业协作,为实质性化解纠纷,邻水县人民法院联合川渝两地法检开展跨域调解,保障企业平稳发展。
“上门”解纠纷服务“零距离”两地法检工作人员同四川某建材公司业务负责人包某共同查看了施工现场。“他们提供的几批混凝土存在问题,签收时我方是基于前期合作信任直接签收,部分批次货物质量不达标,经更换批次后导致工期延期,部分道路开裂,所以我们才延迟支付货款。”四川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蒋某表示。
“我们一直都是提供的该品类混凝土,货物你们都签收使用了,结算单也都确认过了,当时也没有提出问题,现在提出质量问题,明显是为逾期付款找借口。”包某反驳道。
眼看双方再次陷入剑拔弩张的氛围,两地干警及时将二人请进调解室,围绕合同条款、交易惯例、质量问题举证责任及成本等关键问题,从法律适用、合同细节约定、合同履行等多个维度进行释法明理。
经过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企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四川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愿意当场将剩余货款一次性结清,四川某建材公司也愿意撤回起诉。
此次调解不仅妥善解决了纠纷,双方还就后续合作模式达成共识,实现了“案结事了、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矛盾化解后,干警们分别走进两家企业,发放《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书》,提供“点对点”法律咨询,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常见的劳动争议、买卖合同、建设施工合同等典型案例进行解读,引导企业提升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