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党建+”赋能乡村振兴

  
2025-07-04 14:54:13
     

7月1日是党的生日。当天,南部县各级党组织纷纷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共同回望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瞬间。


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成为引领基层深耕善治的强力引擎。近年来,南部县通过“党建+”模式,提升基层治理实效,推动产业良性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效

近日,笔者走进南部县双峰乡寨山村,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蜿蜒于田野与民居之间,路旁的法治宣传标语和宣传栏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寨山村辖5个村民小组,距县城约60公里。“过去,村民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容易发生争吵,邻里关系不和睦。”寨山村党支部书记蒲凰明回忆起10多年前的情景,无奈叹息。

2021年,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定点帮扶寨山村,为了改变该村治理效能低的局面,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一道思考出一条“新路子”——以党建为引领、民主法治建设为载体,共谋“党建引领、法治同行、乡村振兴”的强村富民特色路。

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帮扶机制、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探索“党建引领+法治赋能”帮扶模式,激活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一方面,通过支部共建、党员互促,推动村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依托“送法讲学团”“法律服务志愿者小分队”等,将法治元素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形成“党建强、法治兴、乡村和”的良性循环。2022年,该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现在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蒲凰明高兴地说,在党建引领下,寨山村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绘就了一幅家家和睦、户户安宁的生动图景。

走进蜀北街道新华路西段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一幅幅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近年来,新华路西段社区以“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效能,实施“亲邻”工作法,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邻里志愿服务队,将组织生活、党内关爱、走访联系、便民服务、小区自治等工作辐射到每户居民,并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打造“红色邻里帮”党建品牌。

“通过构建‘街道+社区+小区+网格’四级治理体系,围绕优流程、优联动、优治理工作目标,全力打造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进一步锤炼党员干部为民初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基层治理与群众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南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只有把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办法,才能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助力产业发展有奔头

近日,笔者在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晚熟柑橘产业园看到,满园柑橘树苍翠欲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杂草丛生之地。

“村里以前也干过别的产业,但因不懂规划、不懂管理,一直没有起色。”提及过去打鼓山村产业发展的起落,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凯深叹一口气。

穷则思变。2014年,村两委鼓起产业发展信心,决心利用闲置的丘陵坡地开辟一条富民强村的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多轮村党支部研讨和村民代表大会,最终选择与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宜的晚熟柑橘作为当家产业。之后,历经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该村逐渐种植爱媛、春见等4个优良柑橘品种4000余亩,连片建成晚熟柑橘产业园。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刘永凯感慨道,产业发展得好不好,党支部战斗力强不强是关键。2017年12月,南部县在八尔湖至东坝晚熟柑橘产业带成立党委,把党组织延伸至基层,办公点就设在打鼓山村。

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产业更好发展?打鼓山村党支部悉心探索,把党的路线方针、惠农政策等贯彻落实到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中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协调推动产业发展,统筹规划、组织实施产业园建设并推广经验……在党支部带领下,打鼓山村晚熟柑橘产业欣欣向荣,完成了从“空壳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蝶变。

过去,这里是杂草覆盖的撂荒地、青壮年大量外流的贫困村,如今,这里千亩果园郁郁葱葱,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

同样以党建赋能产业发展的还有大王镇羊角山村。然而,过去的羊角山村,却是一个只有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的落后村。

“村里没有好的产业,大家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村党支部书记雍太俊说,过去,全村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村民过日子“靠天吃饭”,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基础、抓产业、促就业,先后栽植中药材、蜂糖李、羊肚菌等新型经济作物。如今的羊角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瓜果飘香地、幸福共富村”。

产业带上建党委、产业链上建支部,这是南部县推动产业发展的创举。“党的事业在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南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齐头并进。

党建赋能和美乡村展新颜

走进万年镇子龙村,道路四通八达,民居错落有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呈现在村道公路两旁、党群服务中心等地的显眼位置。

“过去村里环境脏乱差,邻里关系不和、纠纷不断。”该村党支部书记汪德坤回忆,后来,村里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引领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治理能力、整治人居环境、弘扬文明新风,全村面貌发生很大改变。

乡村要美,环境卫生是关键。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子龙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行动,提升村民的清洁卫生意识。

通过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实现污水进管、雨水到沟、粪水进池、洪水到溪;通过厕所革命,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成干湿分离处理设施和沼气池,形成种养结合新格局;解决村庄“三边三堆”和农户庭院“七乱”的问题,全面消除乱扔乱排生活生产垃圾、私搭乱建等现象,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党员主动带头,带领群众把各家房前屋后的杂草、垃圾等清理干净。”汪德坤说,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子龙村“面子”改变的同时,“里子”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良好氛围,该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为民服务的工作目标,促进乡风文明。通过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开展“党员示范户”“美丽庭院户”“文明创建户”“好媳妇家庭”“好婆婆家庭”评选,以德育人、以德化人;开展文明新风大倡导行动,以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自尊教育、风气教育“五大教育”为抓手,遏制陈规陋习;通过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弘扬家庭和谐、邻里团结、乡风文明等良好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塑形”“铸魂”举措,极大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村民精神面貌持续改善。

如今的子龙村,不仅颜值提升,更实现了从“环境美”到“风尚美”的内涵蜕变。

“村居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群众素质不断提高,文明乡风蔚然成风。”南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持续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不断创新“党建+”模式,推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冯紫琳)

编辑:贾知若   校对:何盈巧   审核:刘祥玖 吴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