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培训合同纠纷也日益频发。近日,成都市青羊区法院通过审理的两起真实案例,剖析此类合同中的法律风险点,帮助学员与培训机构规范交易行为。
案例一
原告杨某某通过网络宣传了解到被告某餐饮管理公司提供小吃技术培训服务,遂与某餐饮管理公司签订《培训服务合同》。某餐饮管理公司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中宣称为学员提供后续经营的“区域保护”,即在特定区域内仅为一名学员提供培训及经营指导,但该宣传内容未签订在合同中。杨某某认为,在签订合同后即发现其拟经营区域内已有其他学员开始经营,影响其合同目的实现,诉请解除合同并退还已付学费;某餐饮管理公司认为,双方并未明确约定杨某某的具体经营范围,另一学员经营不影响原告合同目的实现,且杨某某已进行了部分课程的学习。
后经法院组织双方调解,某餐饮管理公司自愿退还原告培训费用,杨某某撤回起诉。
案例二
原告肖某与被告某科技公司订立《课程服务协议》,约定某科技公司为肖某提供绘画技能在线培训。肖某支付大部分学费后,某科技公司按约通过某在线平台向肖某提供培训服务,后某科技公司与该平台发生争议,某科技公司要求肖某向其支付剩余学费,否则将拒绝继续提供服务。肖某认为某科技公司与某平台的争议影响其学习,且某科技公司前期承诺的为学员提供兼职渠道也未能兑现,诉请解除合同并返还已付学费。某科技公司认为,其已按约向肖某提供课程培训,其与某平台的争议未影响肖某学习。
后经法院组织双方调解,某科技公司自愿退还肖某部分培训费用并免除后续费用,将全部学习视频交付给肖某使用。
法官提醒
职业技能培训不同于其他教育培训,学员多存在将学习技能变现为就业技能的核心诉求。规范培训合同既能够保障学员的合法权益,也可以促进职业教育行业健康发展。建议双方在缔约时多问一句、多写一条,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
在签约过程中,学员需注意以下事项:
警惕“口头承诺”。特别是培训机构在宣传为学员提供就业方面保障时,学员应当要求将相关宣传及承诺写入合同条款,或至少保存宣传资料、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
明确教学质量标准。学员可通过在合同中明确机构提供的师资资质、课程内容等保障培训教学质量。
注意合同解除条款。学员可与培训机构协商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可退费情形,如培训机构主体变更、学习平台故障超过特定时限等。
此外,在发生相关纠纷后,学员应尽快留存学习记录、剩余课程等关键证据。
培训机构在经营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事项:
保持宣传的合法合规性。培训机构在对外宣传时,宣传内容应当尽量与合同保持一致,且避免出现绝对化的承诺及用语,避免双方发生争议。
注意格式条款的边界。“签订合同后概不退费”等类似条款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无效,建议在合同中约定退费机制,比如开课特定时间后的退费比例或是课时的折算方式等。
细化教学档案管理。需合理留存学员的学习档案,明确学员的学习情况,以便发生争议时对于学费退还的认定提出更有效的证据。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